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8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光(热)致变色剂:单和双吲哚啉螺苯并吡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乙醇作溶剂,在哌啶存在下,通过2,3,3-三甲基-N-(β-羟乙基)吲哚啉碘化物(1)与3-或5-硝基水杨醛反应,分别制得螺环异构体(2a)与(2b)。它们再进一步与异氰酸苯酯进行加成反应,合成一对单螺环异构体(3a)与(3b),将2a 与2b 分别和2,4-二异氰酸甲苯酯(TDI)反应,合成一对双螺环异构体(4a)与(4b)。2a,3a,4a,4b 是光致变色化合物;2b 与3b 是热致变色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正戊醛合成方法的改进刘瑞蓝,南志祥,郭治安(西北大学化学系西安710069)关键词正戊醛,一步氧化法,共沸蒸馏,精馏醛类化合物的使用相当广泛,尤其在香料工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由于易氧化与易聚合,在加热条件下合成难度大,产率低,我们在过去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吲哚啉螺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受光或热的作用后,颜色能够可逆地改变。这类光致变色感光剂可作为非银盐感光材料,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研究。我们用七个取代水杨醛与  相似文献   
4.
刘瑞蓝 《化学教育》1990,11(1):5-11
天然化学信息索是存在于生命体内的神密之物,首次发现于昆虫王国,以性诱素为突破口。它运行于体内,操纵着从生到死各个生命阶段;它又释放于体外,起着吸引异性、正常生活、繁衍后代、自身防卫和社交活动等生命现象的控制作用。目的不同,信息素的成分不同。关于这门新兴科学的认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现有的科学成果已经得到部分的应用。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诱素进行害虫的预报、预测和防治,使森林、草园和田园不受或少受害虫的侵害。它的特点是超微量、无公害、不受干扰、持久性强、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正> 吲(?)啉螺苯并吡喃是人们研究的比较多的一类光致变色化合物。我们是在N-(β-羟乙基)-3′,3′-二甲基-6-R-8-R′吲哚啉[2,2′-(2H-1)]苯并吡喃及其衍生物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其红外光谱。这些化合物的羟基伸缩振动谱带在3420—3220cm~(-1),强度大而谱带宽(见图1-a);羟基变形振动在1060—1020cm(~1)之间。若分子中的6-或8-位存在硝基,羟基伸缩振动谱带变窄,强度降低,并且有双带出现的现象(见图l-b).C(?)—O—  相似文献   
6.
吲哚啉螺苯并吡喃类化合物作为有机感光剂在光信息储存方面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用2,3,9,9a-四氢-9,9,9a-三甲基噁唑并[3,2a]吲哚(简称TTOI)与水杨醛及其衍生物在无水乙醇中合成了17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环氧化反应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勇  刘瑞蓝 《有机化学》1989,9(6):481-489
本文着重介绍各种环氧化剂的制法、性能、应用范围以及它们与烯烃作用的反应机理。对烯丙醇和不含官能团的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光照或加热的情况下,某些物质的颜色会发生可逆性的变化,称之为光(热)致变色现象。此类物质的种类不同,其变色机理不同,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同。此现象首先发现于无机物,并已有130余年的历史。但不论是在合成与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的迅速发展,却是在近30余年来更显得卓有成效。光(热)致变色物质目前已在图像显示、光记录材料、彩色录像、照像、印刷照排、化妆品、染料、装饰品、油漆、玩具、护目镜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