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48篇 |
免费 | 2040篇 |
国内免费 | 88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902篇 |
晶体学 | 107篇 |
力学 | 430篇 |
综合类 | 56篇 |
数学 | 185篇 |
物理学 | 44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59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52篇 |
2019年 | 105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46篇 |
2016年 | 139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291篇 |
2013年 | 298篇 |
2012年 | 298篇 |
2011年 | 253篇 |
2010年 | 272篇 |
2009年 | 282篇 |
2008年 | 290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303篇 |
2005年 | 331篇 |
2004年 | 272篇 |
2003年 | 248篇 |
2002年 | 211篇 |
2001年 | 141篇 |
2000年 | 140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113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86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5.4 磁驱动高速飞片和物态方程实验的进展
5.4.1.磁驱动高速金属飞片的实验
在Z机器上进行的磁驱动高速铝飞片实验已取得显著进展,在2000年达到20km/s速度之后,实验技术不断改进,2004和2005年分别达到27km/s和33km/s,预计2006年可在ZR装置上实现40km/s以上超高速度。这项实验的原理及关键技术在本章前几节中已有详细分析,这里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3.
4.
《大学物理》2021,40(9)
采用基于变分优化正交化连带Laguerre基函数的准确对角化方法计算了无支撑单层MoS2中A型激子的能量和波函数.介电屏蔽效应破坏了SO(3)对称性导致激子能量以反常的轨道角动量顺序出现.该方法利用连带Laguerre多项式构造了既满足束缚态又满足连续态的正交基函数集,并推导了哈密顿量矩阵元的解析表达式.收敛速度不仅与基函数的数量有关,而且与变分参数的大小有关.在变分优化下,收敛速度非常快,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采用正交化连带Laguerre基矢可大大减小基函数的数量和计算量.我们计算的激子本征能量即使是在很少的基函数下也与文献中的结果非常吻合.变分优化二维正交归一化连带Laguerre基矢适用于二维材料中激子和原子物理的精确描述. 相似文献
5.
利用手机传感器设计了两个单摆实验.在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借助磁传感器记录随单摆做简谐运动的磁铁,其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测得单摆运动的周期并计算重力加速度.在此基础上,拓展设计了有磁场作用的单摆实验,借助光线传感器记录变化磁场中单摆周期的变化情况.这种创新的实验方法不仅能辅助实验教学,还能促进学生实践科学学习活动,是手机传感器应用在物理实验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霍尔效应对高超声速磁流体力学控制的影响问题,考虑高超声速流动过程中高温化学反应、气体分子热力学温度激发(即平动、转动、振动以及电子温度能量模态之间的激发与松弛过程)及多电离组分等离子体霍尔系数分布,通过耦合求解各向异性霍尔电场泊松方程和带电磁源项的高温热化学非平衡流动控制方程组,建立了高超声速流动磁流体力学控制霍尔效应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多种条件下高超声速流动磁流体力学控制数值模拟,分析了霍尔效应"漏电"与"聚集"现象原理及其对气动力/热特性的影响机制,详细探讨了不同空域、速域和飞行器特征尺度条件下霍尔效应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霍尔效应改变了流场等离子体洛伦兹力分布,削弱了整体的力学效果,使整体的磁阻特性降低; 2)霍尔效应对高超声速磁流体力学控制的影响,与壁面导电性和壁面附近漏电层的"漏电"现象紧密相关,要增强磁控效果,必须抑制壁面附近的"漏电"现象; 3)霍尔效应对磁控热防护效果的影响较为复杂,受"漏电"现象和电流"聚集"现象共同作用; 4)基于本文基准状态,当高度高于67 km或速度高于5.7 km/s或特征尺度大于0.5 m时,霍尔效应使磁控热防护效果增强,电... 相似文献
7.
介绍磁性纳米结构和锰氧化物中电子的自旋极化输运和巨磁电阻效应,它们是新近发展的自旋电子学的物理基础之一.着重讨论的是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物理图像:磁多层结构的巨磁电阻,铁磁隧道结的隧穿磁电阻,掺杂锰氧化物的庞磁电阻效应. 相似文献
8.
一种由蓄电池作为初始能源的紧凑型螺线管爆磁压缩发生器由两级构成,其中第一级作为能量放大器,第二级通过磁通耦合对第一级输出的脉冲进行陡化以驱动较大的电感负载。初始能源由蓄电池、高压逆变器及储能电容器(220μF, 6 kV)构成。在爆磁压缩发生器运行以前,用5 min给储能电容器充上6 kV的电压。实验证明4 Ah的铅酸蓄电池可以通过高压逆变系统给220 μF的电容器充电超过五次以上,此时电池的电压仍然高于11 V。由此可见,以蓄电池加高压逆变器和储能电容器作为其初始能源,能够满足体积小、稳定提供较大的初始能量的能力。同时利用级联型爆磁压缩发生器,能够在较小的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驱动较大的电感负载(4μH),实现输出电流120kA,电流的上升时间为15 μs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