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47篇 |
免费 | 7536篇 |
国内免费 | 317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755篇 |
晶体学 | 854篇 |
力学 | 897篇 |
综合类 | 207篇 |
数学 | 796篇 |
物理学 | 202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13篇 |
2023年 | 502篇 |
2022年 | 520篇 |
2021年 | 562篇 |
2020年 | 480篇 |
2019年 | 454篇 |
2018年 | 433篇 |
2017年 | 562篇 |
2016年 | 647篇 |
2015年 | 795篇 |
2014年 | 1501篇 |
2013年 | 1108篇 |
2012年 | 1141篇 |
2011年 | 1374篇 |
2010年 | 1310篇 |
2009年 | 1336篇 |
2008年 | 1493篇 |
2007年 | 1233篇 |
2006年 | 1235篇 |
2005年 | 1085篇 |
2004年 | 1139篇 |
2003年 | 880篇 |
2002年 | 753篇 |
2001年 | 636篇 |
2000年 | 643篇 |
1999年 | 580篇 |
1998年 | 519篇 |
1997年 | 597篇 |
1996年 | 503篇 |
1995年 | 459篇 |
1994年 | 380篇 |
1993年 | 314篇 |
1992年 | 302篇 |
1991年 | 287篇 |
1990年 | 256篇 |
1989年 | 208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64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植酸基材料(PAC)和植酸镁基复合材料(PA-Mg),并用扫描电镜(SEM), X射线衍射(XR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PAC和PA-Mg进行了表征。分别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法(EIS)探究了2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探究了2种材料对双酚A(BPA)的响应。结果表明,相比PAC, PA-Mg表现出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分别以PA-Mg和PAC为修饰材料,以玻碳电极(GCE)为基底电极构建PA-Mg/GCE和PAC/GCE。PA-Mg/GCE对BPA的响应电流值是PAC/GCE的2.2倍。PA-Mg/GCE在最佳检测条件下对BPA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8~50μmol/L,检出限为0.1μmol/L,相关系数为0.996。将PA-Mg/GCE用于模拟废水中BPA浓度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2.5%~101.5%之间。 相似文献
2.
熔融沉积成型(fused filament fabrication, FFF)是典型的聚合物增材制造技术之一,因其原料利用率高,成型原理简单且成本低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FFF技术采用逐层堆积的加工方式,导致其成型件的层间界面结合强度较弱、宏观力学性能呈各向异性,因此较少用于工业领域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为此,发展了外场原位辅助的FFF技术,借助热场、力场及其复合外场,原位促进FFF成型过程中的层间结合行为,进而提高FFF成型件的宏观力学性能。本文从FFF成型的层间结合现象出发,归纳无定形聚合物和结晶性聚合物的层间结合机理,概述热场和力场对层间结合的影响机制,综述各类热、力及其复合外场辅助FFF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各类原位辅助技术对FFF成型件力学性能的改善与不足,最后展望该技术在材料、工艺与装置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和趋势,为促进FFF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具有二维结构的石英玻璃上制备出二氧化钛(TiO2)薄膜,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以及光谱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为200~400℃时,所制备的二氧化钛薄膜具有较好的锐钛矿结构,无其他杂相存在。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薄膜晶粒尺寸逐渐增大,薄膜折射率变大,但表面粗糙度均小于0.4 nm。研究了由单层二维结构光栅和光波导层(二氧化钛薄膜)组成的导模共振滤波器,采用严格耦合波理论分析了该装置在不同条件下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光波导层二氧化钛薄膜的折射率,可以控制该装置共振波长的位置,并保持窄线宽特性。该装置的波长控制范围为946.9~967.9 nm,半峰全宽小于0.8 nm。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利用大电流脉冲功率装置进行等熵加载技术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其主要的应用途径,以及等熵压缩技术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9.
三维石墨烯为开发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二维石墨烯相比,三维石墨烯具有三维导电网络,极大地改善锂离子和电子传输的能力,同时能够承受电极循环期间的结构和体积变化.本文发展了低压封闭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以泡沫镍为模板,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固态碳源来制备缺陷可控的三维石墨烯泡沫.分别研究了碳源添加量、反应时间及氢气含量对三维石墨烯泡沫形貌及结构的影响,发展了一种新型的三维石墨烯泡沫制备工艺,所制备的三维石墨烯泡沫具有缺陷密度可控,质量轻及化学性能稳定的特点.以三维石墨烯泡沫为导电框架和活性物载体来制备ZnO/石墨烯泡沫(ZnO/GF)复合电极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循环200圈后仍能保持851.5 mA·h·g-1的高比容量, ZnO/三维石墨烯电极表现出较高的可逆容量以及优异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