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19篇
  免费   3539篇
  国内免费   2053篇
化学   7336篇
晶体学   87篇
力学   1729篇
综合类   253篇
数学   7275篇
物理学   22231篇
  2025年   405篇
  2024年   707篇
  2023年   953篇
  2022年   1153篇
  2021年   1094篇
  2020年   1131篇
  2019年   497篇
  2018年   417篇
  2017年   741篇
  2016年   721篇
  2015年   838篇
  2014年   1617篇
  2013年   1447篇
  2012年   2223篇
  2011年   2106篇
  2010年   1764篇
  2009年   1619篇
  2008年   2286篇
  2007年   1670篇
  2006年   1487篇
  2005年   1470篇
  2004年   2037篇
  2003年   1691篇
  2002年   1489篇
  2001年   1410篇
  2000年   1241篇
  1999年   630篇
  1998年   564篇
  1997年   479篇
  1996年   360篇
  1995年   320篇
  1994年   365篇
  1993年   314篇
  1992年   361篇
  1991年   231篇
  1990年   233篇
  1989年   235篇
  1988年   99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112篇
  1985年   88篇
  1984年   90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6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8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当前,以大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实施.笔者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来谈谈物理教师的素质问题.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是所有中专学校都开设的专业,合理定位物理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地位,改革物理课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猜想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依据已有材料、条件和知识,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推理等,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猜想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往往起源于立意深邃的猜想,正是无数数学家们的猜想,数学科学才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数学。由于猜想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情推理能力,更能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因此近几年猜想题倍受高考命题老师的亲睐,成为高考数学题的一个新亮点.本文试对这类题型及解法作一综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我们知道,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就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这个点到各个顶点的距离都相等.给出一个四面体求它的外接球半径,是一类常见的问题。下面以近几年的高考题为例来说明几类特殊四面体的外接球半径的求法.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问的设计和提问的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据《济南日报》消息,在2006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王克明教授完成的项目“粒子与光电材料相互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在离子注入光波导研究领域取得一些原创性成果,对进行跨学科新领域的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借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黄绍培 《数学通报》2006,45(7):31-31
记忆特征告诉我们,要加强对某一件事的记忆,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错误”与“教训”是最为深刻的.数学教学何尝不是如此.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