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全面核禁试条约第三届全球次声监测工作研讨会于1997年8月25至28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西班牙式的古城圣菲举行.会议云集了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等5大洲12个国家61位活跃在次声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政府官员以及联合国临时技术秘书等要员,围绕着全球次声监测中的7个专题进行报告和讨论,它们依次为:欢声阵的设计和信号处理,次声阵性能和减噪设备;法国欢声监测系统,国际次声监测系统60个站网的能力模型,对流层风对长距离次声传播的影响,高空风对次声同性能的影响,渗透管的特性以及对次声监测的减噪作用,欢声减噪器;爆炸检测,声遥感技术对爆炸源能量的估计,小当量地下,地面和近地面爆炸远距离声传 相似文献
2.
据英国《新科学家》1997年2月25日报道,卡西米尔效应得到了实验证实.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德里克·卡西米尔曾预言,当两块平行板以很小的间距放置于真空中时,两板间会产生某种很微弱的力,以便使它们互相靠拢. 相似文献
3.
1945年,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建成不到两年,却已拥有千余名物理学家,其中包括美国物理学界的精英和来自其他国家顶尖的物理学家。这些一流的物理学家前所未有地聚集在一起,日以继夜地工作,惟一的目标是制造原子弹。为什么他们要去那里?在踏上通往洛斯阿拉莫斯之路时,他们到底想着什么?要明白所发生的事,我们必须追溯到过去。通往洛斯阿拉莫斯之路的起点是1901年。镭具有奇异的特性,1901年来自巴黎的消息引起了卢瑟福和索迪的注意。他们用镭做了一系列实验,并于同年发现放射性是物质原子内部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索迪在回忆发现时的情景说:“我真是太高兴了,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狂喜。” 相似文献
4.
他,享有美国“氢弹之父”美誉他,因陷害“原子弹之父”遭唾骂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2003年9月9日,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特勒去世,享年95岁。“氢弹之父”出生在犹太家庭据美联社报道,半个多世纪来对美国防御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EdwardTeller)因脑中风,于2003年9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爱德华·特勒于1908年1月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钢琴家。 相似文献
5.
6.
7.
美国宇航局准备在2011年向木星发射研究其3颗被冰层覆盖的卫星---木卫四、木卫三、木卫二的JupiterIcyMoonsOrbiter(JIMO)太空探测器上安装一台电离子发动机,发动机能量将由核反应堆提供。选取这样的方案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木星区域的太阳光远比地球上少)不能满足JIMO探测器整个系统的完全需要。显然,对安装在太空探测器上的核反应堆在质量上有严格限制,以便能使支载火箭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8.
二 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历史早在1929年,阿特金森(Atki-nson)和奥特迈斯(Houtermas)从理论上计算了氢在几千万度高温下聚变成氦的可能性.1934年,奥立芬特(Oliphant)发现了第一个D-D反应.1942年施莱伯(Schreiber)和金(King)在美国普渡大学首次发现了D-T核反应. 相似文献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