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信息系统是不确定数据的重要模型,多源信息系统可用来表示来自多个同构异源的复杂数据。本文研究了多源信息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度量,基于信息粒化思想给出了四种度量工具来度量多源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首先,通过不同的信息值类型定义了两个信息值之间的距离,从而诱导出多源信息系统中的相容类。其次,基于粒计算的思想,将这些相容类看作多源信息系统的信息颗粒。从而,通过信息颗粒引入多源信息系统中的四种不确定性度量工具,并研究其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结果对建立信息系统的粒计算框架以及属性约简将会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设计合成了基于环合靛蓝单元的Donor-Acceptor(D-A)型小分子——2,2'-(-(((2,9-双(5-(2-癸基十四烷基)噻吩-2-基)-6,13-二氧代-6,13-二氢二吲哚[3,2,1de:3',2',1'-ij][1,5]萘啶-7,14-二基)双(噻吩-5,2-二基))双(甲基叉))双(3-氧-2,3-二氢-1H-茚-2,1-二叉))二丙二腈(MT-BAI-TM).采用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了该化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法分析了化合物的能级和带隙特征;通过掠入射宽角X射线散射实验(GIWAXS)测试了旋涂薄膜样品S-1内MT-BAI-TM分子的堆积取向.MT-BAT-TM的深吸收、高电子亲和势及面向上(Face-on)堆积特征表明,其具有受体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5.
以稻草秸秆为原料,经粉碎后进行全植物秸秆的乙酰化改性,再用此乙酰化稻草同ε-己内酯(ε-CL)接枝共聚合成乙酰化稻草/聚己内酯接枝共聚物(ACSW-g-PCL)。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单体用量对接枝率(G%)的影响。在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10h,ε-CL对乙酰化稻草的质量比2:1时获得的接枝率最大为39%。产物的结构和性能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热分析仪表征,结果表明乙酰化稻草秸秆已成功接枝上聚己内酯(PCL)链段,经接枝ε-CL改性后的ACSW-g-PCL热稳定性有所改善,并具有了一定的热塑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柠檬酸热解法制备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研究了非极性溶剂戊烷,极性溶剂乙醇、丙酮、乙二醇对GQDs荧光性质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表明,制备的GQDs尺寸分布在2~12nm(平均尺寸为4.9nm),分散均匀,高度分布在0.5~2nm。吸收光谱表明,GQDs具有明显的紫外吸收特性,吸收峰位于259nm和274nm。光致发光谱表明,GQDs的发光具有明显的溶剂依赖性。GQDs在极性溶剂乙醇、丙酮、乙二醇中,发光峰的位置依赖于激发波长,发射波长在可见光区。而在非极性溶剂戊烷中,GQDs表现出对激发波长不依赖的荧光性能,且发射波长在近紫外。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腌制食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种类及特性,重点综述了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等技术在腌制食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引用文献39篇)。 相似文献
8.
以D-甘露糖和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O)为原料,合成了新型的紫外线吸收剂(3-羟基-4-苯甲酰基)苯基-2,3;4,6-二-O-亚环己基-D-β-吡喃甘露糖苷(UV-O-DHM),其完全分解温度可达372.6 ℃,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将UV-O-DHM均匀地掺入聚乳酸(PLA)的二氯甲烷溶液中,通过静电纺丝制得了可生物降解的抗紫外线PLA超细纤维膜。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纤维形貌,纤维的粗细均匀,直径为3~4 μm,且纤维表面有均匀的纳米孔结构。 随着PLA纤维中UV-O-DHM浓度的增大超细纤维的紫外辐射透过率降低。 当UV-O-DHM的掺入量为1.1%时,在230~350 nm范围内,透过率基本接近于0,同时在365~380 nm的紫外光范围内抗紫外辐射效果明显优于同等条件下的UV-O/聚乳酸纤维。 相似文献
9.
对壳聚糖氨基和羟基进行化学改性,合成了水溶性双功能化壳聚糖衍生物O-季铵化-N-壳聚糖Schiff碱(O-HTCCS);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确定了O-HTCCS的最佳合成条件,并测定了其溶解性能.结果表明,合成O-HTCCS的最佳条件为:壳聚糖Schiff碱/缩水甘油三甲基氯化铵(GTMAc)摩尔比为1∶5;反应时间24 h;反应温度70℃.在最佳条件下合成O-HTCCS的产率为78.5%,季铵化度为89.7%.与此同时,O-HTCCS的水溶性随季铵化度的增大而提高,季铵化度达到70%以上能溶于水;且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优于壳聚糖. 相似文献
10.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纤锌矿结构Zn1-xMgxO(x=0,00625,0125,025)的电子结构及吸收光谱. 计算结果表明,Mg的掺入使ZnO的电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Mg邻近的O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明显增大,进而O原子返回部分电子给邻近Zn原子. Zn-O间相互作用减弱,禁带宽度变大,这也从同一合金中Zn4s上移的程度得到证实. 其吸收光谱也随着Mg的掺入出现蓝移现象,其吸收边对应波长分别为379,关键词:第一性原理计算电子结构吸收光谱纤锌矿结构Zn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