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3种铽配合物(α-Tb-CCP、β-Tb-CCP和γ-Tb-CCP)阴极电致化学发光(ECL)体,同时筛选出ECL信号最高的β-Tb-CCP。β-Tb-CCP的ECL信号最强主要归因于其小的尺寸和表面孔径。最后,以β-Tb-CCP为发光体,肾上腺素(EP)为信号猝灭剂,花状的氧化锌为ECL信号稳定剂和共反应加速剂,构建了灵敏检测EP的ECL传感器。结果表明,在0.1pmol·L-1~10 mmol·L-1的范围内,EP的检测限为18.2 fmol·L-1(S/N=3)。此外,将构建的传感方法用于2批次商用盐酸EP注射液含量检测,结果与注射剂声明的EP含量接近。 相似文献
2.
洪传冰;赖寒;代朋;姜文;陈姚宇;王熙;李雷;张涛 《化学研究与应用》2024,(4):816-823
本文通过固相法制备Sb掺杂Li2SnO3光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光催化降解2,4-DCP。通过粉末X射线多晶衍射技术(PXRD)、高分辨透射电镜(TEM)及扫描电镜(SEM)对合成的光催化剂分别进行了物相结构和表面形貌表征。光催化实验表明,Sb掺杂之后的样品具有较为优越的光催化性能,其在紫外光下12 min内,其降解率可达100%。然而母体Li2SnO3在同样的条件下,12 min内光催化降解率仅有58.20%。紫外漫反射吸收光谱表明,Sb掺杂之后,光学吸收带宽增加;时间分辨光谱测试表明,Sb掺杂后样品的光生载流子寿命下降。综合以上分析,光催化效率提升的原因,来自于其价带氧化电势的增强。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空穴(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是2,4-DCP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自由基。本文的研究为半导体掺杂对光催化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4.
以Ce3+为中心离子,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有机配体,通过温度调节,合成系列形貌和电化学信号不同的铈配合物(Ce-COPs)。筛选出电化学信号最强的多面体状Ce-COP为信号探针。通过凝血酶(TB)与TB适体链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设计了一种简单通用的TB适体传感器。最优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对TB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 fmol·L-1~1.0 nmol·L-1,检测限为0.94 fmol·L-1。此外,本方案方法与商品人凝血酶(TM) 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相近。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TB适体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肽作为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一直受到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肽在细胞信号转导中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作为生物药物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特殊性质的发现,再次唤起了人们对肽的浓厚兴趣。与之相伴的是,肽的理论和计算研究工作快速增长,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以“计算肽学”为主题系统概括了该领域的研究范畴和研究特点,并分别从肽的数据库构建、功能活性预测、分子对接、动力学模拟、结构数据分析、分子设计修饰以及系统生物学行为等几方面分类介绍了计算肽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当前发展状况。重点在于探讨采用计算化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剖析肽与蛋白质识别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理化基础,进而为肽类药物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此外,本文还提出了计算肽学在肽类纳米材料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固相法成功合成了金属Mn掺杂的Li2TiO3氧化物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光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2,4-DCP)方面的应用。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所制备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光学性能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全面表征。研究发现,尽管Mn掺杂增强了材料对光的吸收,却降低了其体系的光催化效率。稳态荧光表明,Mn掺杂后荧光强度降低,意味着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的提升。然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发现Mn掺杂实际上缩短了光生载流子的寿命。理论计算进一步揭示,Mn掺杂形成的Mn-O键,减小了材料的光学带隙,增强了电声耦合及原子核运动速率,从而增加了非辐射耦合系数,这可能是光催化效率下降的关键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2,4-DCP的降解途径进行了分析。这项研究为理解掺杂元素在光催化材料性能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8.
借助于密度泛函理论,针对荷叶中5种重要的黄酮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金丝桃苷和紫云英苷)进行结构优化,从捕获DPPH自由基的热力学能量、NBO电荷及半醌自由基的自旋密度分析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荷叶黄酮化合物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构效关系及内在规律.结果表明:5种荷叶黄酮化合物按自由基清除活性排序依次为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金丝桃苷>紫云英苷,酚羟基的位置和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是影响荷叶黄酮自由基清除活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荷叶黄酮不同位点自由基清除活性的高低与其酚羟基上H原子的电荷分布及黄酮自由基的稳定性成正比关系,自由基单电子的离域程度决定了C(3)—OH是荷叶黄酮的关键活性位点,当C(3)—OH被糖苷基取代时,C(4′)—OH位点接替C(3)—OH成为最高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9.
以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ZPS-PVPA)为催化剂载体, 通过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中无机磷酸氢锆的羟基进行修饰, 再与均相手性MnⅢ(salen)催化剂进行轴向配位固载, 实现了手性均相催化剂的非均相化.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证实制得了非均相催化剂. 随后, 考察了该非均相催化剂对α-甲基苯乙烯、 苯乙烯以及茚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以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为氧化剂, 在 0 ℃反应 3 h, 催化剂用量为 0.03 mmol, 在轴向配体 N-甲基吗啉氮氧化物(NMO)的参与下, 催化剂能高效催化α-甲基苯乙烯的不对称环氧化, 反应的对映选择性(e. e.值)可达 91.5%, 转化率为 99%. 此外, 以茚为底物考察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结果表明, 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后, 反应的e. e.值(>90%)远高于在相同条件下均相MnⅢ(salen)催化剂催化茚反应的e. e.值(65%).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制备了2种磺酸功能化的有机聚苯乙烯/无机磷酸氢锆非均相催化剂,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测试、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提出了催化剂可能的模型。其次,考察了非均相催化剂催化合成环氧化大豆油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固体催化剂对大豆油的环氧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相比于催化剂1(磺酸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在相同的条件下,催化剂2(磺酸化聚(苯乙烯-苯乙烯膦酸)-磷酸氢锆)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产率:58.6%vs 53.3%),这主要归因于催化剂2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容以及孔径,为底物和催化剂的接触提供足够的催化场所。催化剂2重复使用7次后,催化活性未见明显降低。第8次反应结束后,将其置于2 mol·L-1稀盐酸中静置过夜后,在进行第9和10次循环时,催化活性又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