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梯度洗脱测定植物源调节剂中内源激素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梯度洗脱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内源激素赤霉素(GA3)、吲哚乙酸(3-IAA)、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6-BA)和α-萘乙酸(α-NAA)等5种植物内源激素的方法,采用Hypersil ODS C18柱和紫外检测器,以甲醇、乙腈和0.6%的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别在各组分的保留时间段设置其最佳检测波长,在12 min内可将上述5种内源激素的各组分分离完全,峰形良好,该方法的回收率可达到90%~96%,线性相关系数(r)大于0.998,检出限在0.02~0.3 μg/g之间.还探讨了各组分的最佳检测条件和梯度洗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法分析了公路附近的蔬菜中铅的含量。结果表明,蔬菜中铅的含量还与其距离公路的远近有关,蔬菜与空气接触程度也有关;不同种类蔬菜中的铅污染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花状Bi_2WO_6与TiO_2和Bi-TiO_2相复合的光催化剂,并使用新型LED节能灯为光源催化氧化室内甲醛.研究发现,粉末态Bi_2WO_6显示出花状结构,但无光催化氧化活性,而将Bi_2WO_6粉末与TiO_2和Bi-TiO_2复合后,两者相互作用所形成异质结结构形态,尤其Bi_2WO_6/Bi-TiO_2催化剂,所制样品展示出更佳的催化氧化活性,而经浸渍法所得样品几乎无光催化氧化活性,催化剂随着TiO_2和Bi-TiO_2含量的增加,复合催化剂显现出不尽相同的氧化活性规律,其中Bi_2WO_6与Bi-TiO_2质量比为1∶2样品表现最佳,36 h催化氧化甲醛转化率高达92.2%,甲醛浓度低于我国居室空气中甲醛最高容许浓度,且催化剂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及重复性. 相似文献
5.
6.
使用拉曼 米激光雷达在南京北郊进行常规性检测,通过分析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借助气溶胶质量浓度的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进行气溶胶质量浓度空间垂直分布反演。为提高反演的精确度,对米散射信号进行近场修正,消除重叠因子的影响,拉曼散射信号进行小波分析等去噪方法处理。处理过的米散射信号用来反演0~3 km大气的气溶胶质量浓度,拉曼散射信号用来反演3 km~10 km大气的气溶胶质量浓度,然后通过2个信号拼接反演中低层气溶胶质量浓度。实验结果:2种模型反演的气溶胶质量浓度在不同时刻的相关性系数为0.991和0.973 6,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PM2.5和O3污染问题仍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中的重大难题, 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是这两类污染物的重要前驱体. 因此, 高效去除VOCs和NOx已成为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策略. 虽然去除VOCs和NH3-SCR脱硝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业, 但协同脱除VOCs和NOx仍面临挑战. 本研究分别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和两步溶胶-凝胶法合成制备了CuMnCeTiOx/堇青石和CuMnCeOx/TiO2/堇青石催化剂协同脱除氯苯(CB)和NOx, 考察了制备方法、TiO2涂层以及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催化剂催化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采用两步溶胶-凝胶法所制备的CuMnCeOx/TiO2/堇青石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酸性位点、表面氧种类及比表面积等, 当TiO2涂层和CuMnCeOx活性组分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5%和19%时, 其协同脱除效率最佳, 其在230 ℃时CB和NOx去除率均高于85%, 协同脱除效率明显提升, 而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所制催化剂由于活性成分的聚集导致CB氧化和NOx还原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入2,7-萘二磺酸(2,7-NDA2-)阴离子作为结构导向剂,与五元瓜环(Q[5])和过渡金属离子(Co2+、Ni2+、Zn2+、Cd2+)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4种新颖的Q[5]基超分子自组装体(Q[5]-SA),即{[M (H2O)4(Q[5])]·(NDA)}·xH2O (M=Co (1)、Ni (2)、Zn (3))和{[Cd2Cl2(H2O)4(Q[5])]·(NDA)}·13H2O (4)。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自组装体1~3同构,其中Q[5]仅一端的部分端口羰基氧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简单配合物;而4中Q[5]的2个端口均与金属离子Cd2+配位形成了一维配位链。在自组装体1~4中,配体2,7-H2NDA均全脱质子,形成2,7-NDA2-阴离子平衡体系电荷,但均未能与金属离子配位,而在2,7-NDA2-阴离子与Q[5]外壁之间的瓜环外壁作用下进一步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自组装体1和4的荧光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够作为抗生素诺氟沙星(NFX)的比率型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在具有短程有序Ce-O-Ti结构的非晶Ce-Ti氧化物上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NOx反应. 在反应条件下,催化剂表面主要被NH3吸附物种覆盖,而检测不到NOx吸附物种. 经测定,NO的反应级数为0.5-0.6,表明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和Eley-Rideal机理同时存在. 可能的机理是NH3吸附物种和弱吸附的NOx反应,生成NHyNO3 (y = 0-4)活性中间物种,并通过GAUSSIAN计算和原位红外结果证实了它们的存在. Ce-O-Ti结构中Ce与Ti之间表现出原子尺度的相互作用,所以在SCR反应的活性温度窗口下,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