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3.
开发高效稳定的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意义重大,但催化剂稳定性差和甲醛选择性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嵌入氮化碳中的铜四原子团簇(Cu4-C5N2H2)催化剂作为模型,基于DFT-D3探索了甲醇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和裂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 Cu4-C5N2H2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高的甲醛选择性,甲醇在Cu4-C5N2H2表面裂解的最优路径为CH3OH→CH3O→CH2O,电荷分析结果显示催化剂与甲醇之间的电子转移使得甲醇得以活化.这些结果为合理设计高效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C_(3)H_(8)和CO_(2)在Ni_(x)Cu_(y)-B_(24)N_(28)(x+y=4,x=1、2、3、4)表面吸附及速控步骤反应机理.计算了C_(3)H_(8)、CO_(2)和相应中间体在Ni_(x)Cu_(y)-B_(24)N_(28)表面的吸附能以及6条可能路径下的反应热和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C_(3)H_(8)和CO_(2)在Ni_(x)Cu_(y)-B_(24)N_(28)表面是物理吸附,C_(3)H_(8)+CO_(2)→CH_(3)CHCH_(3)+OCOH是最有利的路径,其在不同催化剂表面的活化能顺序是NiCu_(3)-B_(24)N_(28)(1.42 eV)、Ni_(2)Cu_(2)-B_(24)N_(28)(1.57 eV)、Ni_(3)Cu-B_(24)N_(28)(1.62 eV)、Ni_(4)-B_(24)N_(28)(1.75 eV).由此可知,在Ni_(x)Cu_(y)-B_(24)N_(28)催化CO_(2)氧化C_(3)H_(8)的体系中,Cu含量直接影响其催化活性,即NiCu_(3)-B_(24)N_(28)用于催化CO_(2)氧化C_(3)H_(8)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以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鎓硫酸乙酯盐([Emim]ESe)为溶剂,通过常压缩聚合成两种二维(2D)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分别被记为BTA-TAPT COF和TFPB-TAPT COF。将TFPB-TAPT COF材料组装到三电极体系中,对该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压窗口为0~1 V,电流密度为0.5 A/g时,质量比电容为96 F/g。此外,TFPB-TAPT COF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0.5 A/g下循环5000次,具有93 F/g的初始质量比电容,经5000次循环后仍有62 F/g(初始值的67%)的质量比电容。 相似文献
6.
7.
CO2氧化C3H8脱氢反应可有效抑制过度脱氢现象并提高丙烯产率, 但如何设计高效催化剂是关键. 本研究构建了Fe/Mo-C2N和Fe/MoS-C2N两种催化剂模型, 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索了C3H8和CO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所构建的催化剂可以实现FeMo双原子同步活化C3H8和CO2, C3H8+CO2→CH3CHCH3+COOH→CH3CHCH2+CO+H2O为最优路径. 差分电荷分析结果显示, S掺杂促进了Mo原子向CO2的电荷转移, 从而提升催化活性. 本研究可为设计CO2氧化C3H8 脱氢反应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