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虑药物配基与蛋白质受体的3类非键作用模式,利用蒙特卡罗随机采样技术得到了一种分子结构性质表达方法:分子表面随机采样分析(RaSMS).同时,定义了蛋白质原子探针、虚拟受体可及表面、表面随机采样目标面积逼近法等多个相关概念,在理论和算法上对该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31个标准甾体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 相似文献
2.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3种铽配合物(α-Tb-CCP、β-Tb-CCP和γ-Tb-CCP)阴极电致化学发光(ECL)体,同时筛选出ECL信号最高的β-Tb-CCP。β-Tb-CCP的ECL信号最强主要归因于其小的尺寸和表面孔径。最后,以β-Tb-CCP为发光体,肾上腺素(EP)为信号猝灭剂,花状的氧化锌为ECL信号稳定剂和共反应加速剂,构建了灵敏检测EP的ECL传感器。结果表明,在0.1pmol·L-1~10 mmol·L-1的范围内,EP的检测限为18.2 fmol·L-1(S/N=3)。此外,将构建的传感方法用于2批次商用盐酸EP注射液含量检测,结果与注射剂声明的EP含量接近。 相似文献
3.
肽作为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一直受到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肽在细胞信号转导中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作为生物药物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特殊性质的发现,再次唤起了人们对肽的浓厚兴趣。与之相伴的是,肽的理论和计算研究工作快速增长,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以“计算肽学”为主题系统概括了该领域的研究范畴和研究特点,并分别从肽的数据库构建、功能活性预测、分子对接、动力学模拟、结构数据分析、分子设计修饰以及系统生物学行为等几方面分类介绍了计算肽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当前发展状况。重点在于探讨采用计算化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剖析肽与蛋白质识别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理化基础,进而为肽类药物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此外,本文还提出了计算肽学在肽类纳米材料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一系列通过苯氧基修饰的聚(苯乙烯-异丙烯膦酸)磷酸氢锆(ZPS-IPPA)轴向固载手性MnⅢ(Salen)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催化结果表明:苯氧链接手臂邻位取代基对于环氧化结果有重要影响,相比邻位取代基为-H和-CH3,取代基为t-Bu基团时,催化剂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对映选择性。同时,比较了两种长度几乎一致的链接手臂(-NH-C6H4-NH-,-O-C6H4-O-),结果表明:在没有轴向助剂N-甲基玛琳氮氧化物(NMO)参与下,在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为氧化剂的体系中, 链接手臂-O-C6H4-O-比-NH-C6H4-NH-更有利于取得优异的催化效果。制备的非均相催化剂在前5次后催化活性与对映选择性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6.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3种铽配合物(α-Tb-CCP、β-Tb-CCP和γ-Tb-CCP)阴极电致化学发光(ECL)体,同时筛选出ECL信号最高的β-Tb-CCP。β-Tb-CCP的ECL信号最强主要归因于其小的尺寸和表面孔径。最后,以β-Tb-CCP为发光体,肾上腺素(EP)为信号猝灭剂,花状的氧化锌为 ECL 信号稳定剂和共反应加速剂,构建了灵敏检测 EP 的 ECL 传感器。结果表明,在 0.1pmol·L-1~10 mmol·L-1的范围内,EP的检测限为18.2 fmol·L-1(S/N=3)。此外,将构建的传感方法用于2批次商用盐酸EP注射液含量检测,结果与注射剂声明的EP含量接近。 相似文献
7.
细胞信号网络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常通过结合一折叠偶合方式实现,即来自一方蛋白的刚性肽识别域与来自另一方蛋白表面的一段柔性寡肽片段发生识别和结合,从而介导母体蛋白相互作用.深入分析域/肽识别和相互作用的理化性质及精确预测其作用行为,能够有效揭示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该研究将一种新型非线性机器学习方法即高斯过程(GP),用于预测和分析4类域/肽体系数千个样本的亲和力数值和序列结构特征,并与传统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及支持向量机(SVM)技术加以系统比较.结果表明,GP建模性能不亚于广泛使用的SVM,显著优于经典PLS.此外,GP能够较好处理线性和非线性混合问题、自动确定模型结构、能够通过超参数解释体系噪音纳入和变量贡献,给出预测结果的置信评估,这些特点皆是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鉴于此,可以认为GP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机器学习策略,不仅可供分析域/肽识别和相互作用,还可用于解决和处理其他生物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探讨R-3-奎宁醇的合成工艺。通过手性合成的方法,以3-奎宁酮盐酸盐为原料,经CBS催化剂催化还原得R-3-奎宁醇。收率可达到92%以上,ee值可达98%以上。该合成路线操作步骤简单、收率高,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锆钛酸钡钙基无铅压电陶瓷由于具有较好的压铁电性能且环境友好而备受研究者关注,但其存在烧结温度高(>1450℃)、居里温度低等缺点。为降低锆钛酸钡钙基压电陶瓷的预烧及烧结温度,并优化其电学性能,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Ba0.85Ca0.15)(Ti0.9Zr0.1)O3无铅压电陶瓷的前驱粉体,并在预烧温度为1000℃、烧结温度为1420℃时成功制备了(Ba0.85Ca0.15)(Ti0.9Zr0.1)O3陶瓷,相较于传统固相法,陶瓷的预烧温度降低了250℃,烧结温度降低了30℃,成功改善了陶瓷的烧结行为,得到了铁电性能、介电性能和压电性能优良且致密性良好的低温烧结陶瓷。 相似文献
10.
以“乙酸乙酯的制备”为例,采用拍照辅助方法,对实验报告写作进行改革。具体方法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手机拍摄固体物质的质量、状态,液体物质的体积;蒸馏、回流装置的搭建效果,冷凝水的方向,水银球的位置以及干燥状态等关键信息。实验后,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实验过程拍摄的图片;分类整理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物质数据、状态的照片;按照专业期刊的格式编辑、美化过程性照片。实践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图片的再编辑过程能够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再次熟悉实验内容;最后,图文并茂的实验报告有利于教师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