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4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82篇
化学   168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158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21篇
物理学   303篇
综合类   128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及有限变形理论,建立了退化四节点壳单元的动力有限元模型,用于覆盖件成形分析.数学模型采用物质坐标系中的修正的拉格朗日描述,采取集中质量矩阵,用动力显式积分的方法,使位移计算显式化,避免了由材料、几何、边界条件等高度非线性因素引起的计算收敛问题.根据此模型编制的程序模拟了一方形覆盖件的成形过程.  相似文献   
62.
板料成形过程中的质点变形不同步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板料成形时质点变形不同步效应这一新概念.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发现:在板料成形过程中,板料凸缘上到凹模口的垂直距离相等且相互邻近的一些质点,如果移动和变形状态不同步,就能有效地减小成形过程中的流动阻力,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板材的成形性能.对这一效应的原理给出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63.
螺旋线型脉冲形成线匝间击穿与输出波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螺旋线型脉冲形成线放电过程的匝间击穿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影响螺旋线上轴向电场的因素,模拟结果表明:螺旋线的螺旋角越大、开关的上升沿越小、负载的阻值越小则越容易造成匝间击穿;针对输出波形的前沿上冲和下凹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加速器内阻抗不匹配段对输出波形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变螺旋线与开关之间连接段的阻抗以及开关和二极管之间过渡段的阻抗,使之接近于螺旋线阻抗,并使电长度减小,可以消除波形的前沿上冲和下凹,得到近似方波的高电压脉冲输出。  相似文献   
64.
文章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陶瓷球栅阵列(CBGA)封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出热载荷作用下CBGA封装的三维热应力应变分布,研究了焊点的形状对焊点的应力、应变的影响,为在实际焊接过程中,从焊点形态的角度去控制焊点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高功率多脉冲调制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制了能产生多脉冲的高功率脉冲调制器,该调制器由初级储能系统、带绕式变压器、水介质Blumlein线和场发射二极管组成。在场发射二极管上获得3个峰值功率大于20 GW,半高脉宽约60 ns,脉冲间隔约15 ms,电压约400 kV的高功率电脉冲。理论计算、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分析表明主开关恢复时间是影响调制器输出脉冲时间间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6.
采用自冲铆接实现了钢/铝异种金属的有效连接。通过改变铆接速度,对比研究了钢上铝下和铝上钢下两种搭接顺序下的接头的成形性能、断裂力和断裂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铆接速度的增大,接头头高和底切量不断减小,互锁值不断增大。钢上铝下搭接顺序下的接头的成形情况较为稳定,缺陷较少。钢上铝下搭接顺序下的拉剪接头的断裂力明显高于铝上钢下搭接顺序下的拉剪接头的,而铝上钢下搭接顺序下的十字拉伸接头的断裂力明显高于钢上铝下搭接顺序下的十字拉伸接头的。铆钉变形时受力方向的不同导致拉剪接头的断裂力明显高于十字拉伸接头的。铆接速度为250~325 mm/s时,可以实现两种搭接顺序下的接头成形性能和断裂力的良好匹配。  相似文献   
67.
 设计建造了以辉光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作电极,通光口径为80mm×80mm的普克尔盒实验,实验检测了它的开关性能。阐述了普克尔盒的结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电极的形成,开关驱动脉冲的产生及输出特性,电光开关的开关效率和开关速度的检测方法,给出了典型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8.
在热镀锌钢板表面制备了硅烷钒锆复合钝化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射频辉光放电发射光谱(rf-GD-OES)和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表征了钝化膜的组成结构,分析了硅烷钒锆复合钝化膜的成膜机理。结果表明:硅烷之间互联构成了硅烷钒锆复合钝化膜的主成膜成分,无机缓蚀剂均匀分布在膜层中。钝化膜表面Si2p的XPS窄幅扫描谱100.7 eV处的拟合峰和红外光谱在波数1 100 cm-1 Si—O吸收峰变宽加强,表明硅烷以Si—O—Zn键的形式化学吸附在锌的表面,硅烷分子之间通过Si—O—Si键相互交联;红外光谱中1 650和1 560 cm-1的两个酰胺特征峰,结合910 cm-1的环氧特征峰的消失,表明γ-GPT的环氧基团在氨基活性氢的诱导下开环和γ-APT的氨基之间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交联的空间网状结构;rf-GD-OES分析发现钝化膜0.3 μm处存在一层富氧层,钝化反应生成的ZrF4,ZrO2和钒盐等无机物均匀分布在钝化膜中。分析膜层组成结构和成膜前后的ATR-FTIR光谱,研究了成膜过程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变化,提出了硅烷钒锆复合钝化膜的成膜机理。  相似文献   
69.
初步探讨如何采取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焊接结构、焊缝的缺陷进行诊断,并获得能够反映系统状态的参数,从而判断出焊缝质量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70.
Th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situ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new unsymmetric N,N′‐disubstituted imidazolium‐based dicationic salts in Mizoroki–Heck coupling of acrylates with aryl bromides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are described. A series of flexible dicationic salts with varying steric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were synthesized in good to excellent yields. All the salts were well characterized using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of two salts with the same dicationic backbone and different counter anions shows that the ligand adopts two different conformation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 nature of the anion. Thus, the ligand is capable of changing its co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in environment due to its flexible nature. All the synthesized imidazolium salts were found to be active in in situ palladium‐catalysed Mizoroki–Heck coupling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Amongst the salts, the hydroxyl‐functionalized imidazolium salt, incorporating the features of both bidentate chelating O,O ligand and carbene, shows the maximum catalytic activity. A variety of aryl and heteroaryl methyl and ethyl cinnamate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these imidazolium salts as preligands. In addition, NMR studies confirm in situ generation of normal N‐heterocyclic carbenes from the C‐2 position of imidazol‐2‐ylidene ring. The mercury poisoning test was also performed to ascertain the nature of catalytically active palladium species. Aerobic conditions, low catalytic loading (0.5 mol%), shorter reaction times, broad functional group tolerance and good to excellent isolated yields are some of the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the novel catalytic systems described here.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