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9篇
  免费   616篇
  国内免费   545篇
化学   727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716篇
综合类   48篇
数学   55篇
物理学   629篇
综合类   708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340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394篇
  2012年   497篇
  2011年   506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500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461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349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The 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RP-HPLC) behaviour of the binary chelates of V(V) and V(IV) with 4-(2-pyridylazo) resorcinol (PAR) and ternary chelates of vanadium with PAR and auxiliary ligands: hydrogen peroxide, hydroxylamine, tartrate and citrate were studied using a C18 column. The complex double-peak chromatograms of V(IV)/V(V)-PAR systems were studied and the origin of each peak was proved. Vanadium in ternary systems with PAR and hydrogen peroxide was found exclusively in V(V)-H2O2-PAR complex (single peak on the chromatogram) despite its initial oxidation state. The double role of hydroxylamine (complex agent and reductor) in vanadium systems with PAR was confirmed: in the V(V) system thre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V(V)-PAR, V(V)-NH2OH-PAR and V(IV)-PAR), but in the V(IV) system only two: V(IV)-PAR and V(V)-NH2OH-PAR. Citrate and tartrate giving single peak were found as auxiliary ligands in ternary V(V) systems of analytical importance. Due to its masking potential towards iron (III) ions, citrate was chosen as the most suitable third component of a ternary vanadium system with PAR, to form the basis of an RP-HPLC method for direct determination of V in steel.  相似文献   
102.
混合控制下腐蚀过程的电化学动力学参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韬  郭兴蓬 《物理化学学报》2006,22(10):1281-1286
通过恒电量脉冲技术测定Q235碳钢在天然海水中腐蚀过程的电化学动力学参数. 分别利用不同极化幅度的恒电量瞬态响应分析获得极化电阻和Tafel斜率, 进而计算腐蚀电流icorr. 并对比了恒电量方法和考虑扩散影响的稳态极化曲线方法的测量结果. 结果表明, 采用恒电量强极化积分算法(CPSI)获得的Tafel斜率与极化曲线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 同时, CPSI测定的阴极Tafel斜率符合氧还原反应的理论Tafel斜率值. 因此, 采用恒电量瞬态响应测量大大减小了浓差极化的影响, 有利于快速测定电荷传递和扩散传质混合控制下腐蚀过程的电化学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3.
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粘钢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梁的各种力学性能,采用分离式方法建立了粘钢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并用有限元方法对此模型先后进行了模态分析和简谐集中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得出了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梁的前5阶振动模态和简谐集中动荷载作用下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底部开裂的极限动载荷幅值-频率曲线,可为研究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各种动力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作为碳钢缓蚀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失质量法、极化曲线法研究了20#碳钢在含有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H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发现在室温和50℃的条件下,5种苯并咪唑化合物的缓蚀效果都很明显。其中2-对氯苄基苯并咪唑的缓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5.
TSCR工艺生产IF钢相变及组织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条件下(TSCR)无间隙原子钢(IF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规律,并分析了其组织演变规律.研究表明:Ti-IF钢的相变开始温度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而下降,即Ar3降低,有利于低温终轧,并获得性能良好的IF钢.同时IF钢的硬度值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冷却速度从1℃/s变化到30℃/s时,HRB从53.4增加到68.3,即其强度随冷却速度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6.
BaO-CaO-CaF2系渣用于钢液深脱磷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BaO-CaO-CaF2系渣在实验室中进行钢水深脱磷实验以获得超低磷钢水.实验结果表明,初始磷约为0.01%的条件下,获得了50%以上的脱磷率及0.005%以下最低0.002%的磷含量;脱磷效果受钢水氧化性影响显著.实验测得1 813~1 893K范围内该渣系的磷容量在1018~1019.35之间,并且随BaO含量增加,磷容量增大.  相似文献   
107.
根据山东省淄博市梧台立交桥加筋土挡土墙加固的工程实际,结合理论计算,讨论了高压注浆提高锚固力的原理,提出了局部采用双层钢筋网的喷浆支护方法.结果表明,该加固方法有效地限制了墙体的侧向位移,加固效果良好,适用于失稳挡土墙加固.  相似文献   
108.
论温泉旅游的创新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温泉旅游发展迅速,但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和活动项目的雷同化现象十分严重,从社会需求、温泉产品形象、温泉设计理念、温泉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要求对温泉进行创新开发,温泉旅游开发的创新途径是主题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这样温泉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9.
35CrMo结构钢热塑性变形流动应力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进  陈军  张斌  赵震  阮雪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9(11):1784-1786,1791
采用Gleeble 1500热模拟实验机对35CrMo结构钢进行实验研究,根据经典应力一位错关系和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分别对加工硬化一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两阶段建立流动应力模型,并统一表示为完整的35CrMo结构钢高温流动应力模型;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拟合了模型中的各参数.采用建立的流动应力模型计算实验条件下的流动应力,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所建立的流动应力模型可以直接用于35CrMo结构钢热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10.
制备一次性碳质膜电极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利用一种钢质模具在PVC底板上制作一次性碳质膜电极的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该膜电极制备及其电化学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制作的电极易于对其进行修饰,并用其做循环伏安扫描和电化学发光研究,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ipa/ipc=1 16)、电化学发光重现性(RSD=1 5%,cLu=2.0×10-6mol/L,n=8)以及较好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