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15篇
  免费   3092篇
  国内免费   2002篇
化学   1978篇
晶体学   45篇
力学   1853篇
综合类   292篇
数学   6669篇
物理学   3741篇
综合类   32931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39篇
  2022年   595篇
  2021年   705篇
  2020年   683篇
  2019年   586篇
  2018年   627篇
  2017年   960篇
  2016年   1071篇
  2015年   1210篇
  2014年   1950篇
  2013年   1841篇
  2012年   2321篇
  2011年   2350篇
  2010年   1956篇
  2009年   2207篇
  2008年   2352篇
  2007年   3008篇
  2006年   2755篇
  2005年   2475篇
  2004年   2308篇
  2003年   2053篇
  2002年   1829篇
  2001年   1502篇
  2000年   1392篇
  1999年   1219篇
  1998年   1005篇
  1997年   933篇
  1996年   849篇
  1995年   724篇
  1994年   595篇
  1993年   542篇
  1992年   436篇
  1991年   356篇
  1990年   315篇
  1989年   293篇
  1988年   254篇
  1987年   199篇
  1986年   109篇
  1985年   95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35篇
  1976年   36篇
  197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束晕-混沌的复杂性理论与控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系统论述涉及强流加速器等强流离子束装置中产生的束晕-混沌的复杂性理论与控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强流离子束在核材料生产与增殖、洁净核能、放射性废物嬗变、放射性药物生产、重离子聚变、高能物理、核科学与工程、国防与民用工业和医疗等许多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潜力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近年来强流加速器驱动的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是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课题,因为它比常规核电更安全、更干净、更便宜。但是,强流离子束形成的束晕-混沌的复杂性现象已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需要加以抑制、控制和消除这类现象,解决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强流离子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不仅必须深入研究这类束晕-混沌的复杂特性及其产生的物理机制,而且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对束晕-混沌的有效控制,并寻求和发展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这就向强流离子束物理和非线性-复杂性科学及其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极富挑战性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们首创性地提出了一些束晕-混沌的有效控制方法,它们包括:非线性反馈控制法,小波反馈控制法,变结构控制法,延迟反馈控制法,参数自适应控制法等,进行重点的介绍。对上述课题当前的主要进展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比较全面综述的评论。最后,指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推动这个崭新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42.
This work is concerned with Pontryagin's maximum principle of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governed by some non-well-posed semilinear heat equations. A type of approach to the non-well-posed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is given.  相似文献   
43.
文本提出了一种区别于传统自主访问控制策略和强制访问控制策略的RBAC网络安全策略,并提出了RBAC的面向对象模型,实现用户身份认证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且易于控制,既能有效的改进系统安全性能,又极大地减少了权限管理的负担。  相似文献   
44.
探讨了公路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总结了项目管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45.
详细介绍了双光头同步控制原理.对采集的伺服模块聚焦误差跟踪信号及共焦模块读写光头的聚焦线圈驱动信号进行了频域分析,并以此两路信号作为系统输入输出,分别对三种参数模型进行参数优化.根据3种模型的频率响应及阶跃响应,选择双光头同步控制过程的参数模型为[450]阶的ARX模型.实测曲线与模型仿真结果符合度(fit)为78.0259%.  相似文献   
46.
解释了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概念,指出了建设工程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监理管理体系,就建工企业如何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监理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7.
凸合成模糊对策的模糊稳定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建立了凸合成模糊对策的模型,并得到了凸合成模糊对策的模糊稳定集,可由子对策的模糊稳定集表达出来。从而解决了凸合成模糊对策的解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48.
基于CSCW的协同编著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的主要技术,其中重点讨论了协同编著系统设计中的并发控制技术,指出了其与传统的并发控制技术的区别。根据CSCW的基本原理设计出了一个基于Browse/Server结构的协同编著系统的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比传统的模型更加方便了用户之间通过Internet的浏览器进行协作。  相似文献   
49.
Robust speed control of a low damped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with backlash is studied, controlled load angular speed being not measured.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combines a Luenberger observer (load angular speed and load torque disturbance estimations) and a robust CRONE controller. The observer provides estimation of the load angular speed and of the disturbance torque applied on the load. Through the computation of only three independent parameters (as many as a PID controller), the CRONE controller permits to ensure the robust speed control of the load in spite of plant parametric variations and speed observation errors.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is applied to a four mass experimental test bench.  相似文献   
50.
Ultrafine black particles, ranging in diameter from 1 to 3 μm, were prepared by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in a methanol/water mixture with vinyl monomers, nonpolymerizable Sudan black B dyes, and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labeled charge control additives. Both the ratio of the methanol to the water dispersion medium and the polymeric stabilizer concentrat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article si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stabilizer concentration lay in the particle formation step, during which it determined the particle stability and final particle size. These could affect the extent of the aggregation of nuclei by changing the adsorption rate of the stabilizer and the viscosity of the dispersion medium, resulting in smaller particles. The fluorescent‐labeled charge control additives strongly affected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A small concentration of fluorescent‐labeled charge control additives increased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However, a further addition reduced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f the polymer particles. The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f the fluorescent‐labeled charge control additives on the deposition behavior in the polymer particles was successfully imaged and thereafter quantified by image analysis.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42: 5608–5616,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