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13篇
  免费   4186篇
  国内免费   1559篇
化学   4748篇
晶体学   113篇
力学   43篇
综合类   95篇
数学   887篇
物理学   15812篇
综合类   3060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636篇
  2020年   606篇
  2019年   488篇
  2018年   480篇
  2017年   578篇
  2016年   766篇
  2015年   708篇
  2014年   1159篇
  2013年   1278篇
  2012年   1311篇
  2011年   1445篇
  2010年   1064篇
  2009年   1176篇
  2008年   1492篇
  2007年   1540篇
  2006年   1443篇
  2005年   1185篇
  2004年   1026篇
  2003年   916篇
  2002年   747篇
  2001年   582篇
  2000年   610篇
  1999年   422篇
  1998年   437篇
  1997年   324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06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7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在考虑相对论和有质动力非线性以及全局电量守衡的前提下,分析了强激光在冷等离子体窄通道中稳定传播的情况。采用较为简化的二维理论模型,给出了描述激光和通道横向结构的解,对不同通道宽度、通道密度、激光强度和电磁模式等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其对激光在等离子体通道中传播的影响。分析发现,在存在预通道的情况下,当等离子体通道的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很多时(例如20倍临界密度),即使是在激光波长量级的通道中,激光仍然可以传播。通道越宽,等离子体密度越小;激光强度越大越容易传播。在同样的通道和传输情况下,TE0模传输所需要的激光强度比TE1模要小。  相似文献   
852.
厚胶光刻非线性畸变的校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厚胶光刻技术制作大深度微结构元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厚胶光刻过程中的非线性畸变对光刻面形质量的严重影响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对掩模透射率函数进行校正的方法。分析空间像形成及其在光刻胶内传递、曝光、显影等过程中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掩模透射率函数进行校正,以提高光刻面形质量,并以凹面柱透镜为例,给出了校正前后的显影轮廓模拟结果,其校正后浮雕面形的体积偏差仅为2.63%。该方法在有效改善面形质量的同时,并没有引起掩模的设计、制作难度及费用增加,这对于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微结构元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3.
基于包层模的光纤布拉格光栅折射率传感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恽斌峰  陈娜  崔一平 《光学学报》2006,26(7):013-1015
提出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包层模式的折射率传感方案。实验中,利用不同浓度的丙三醇水溶液作为外界折射率传感溶液,采用氢氟酸溶液化学腐蚀的方法来减小光纤包层的直径以增大包层模式对外界折射率的敏感度,研究了腐蚀后光纤布拉格光栅包层模式的耦合波长对外部折射率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1.3300~1.4584的折射率范围内,包层模式耦合波长随外界折射率增大而增大,在接近光纤包层折射率处具有很高的折射率灵敏度,最大达到了172 nm/riu(refractive index unit)。而且,包层模谐振的光谱半峰全宽(约0.07 nm)仅为布拉格纤芯模谐振光谱半峰全宽的1/4,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感精度。  相似文献   
854.
为获得与GaN薄膜晶格失配小的衬底材料,报道了利用气相传输平衡技术(VTE)在(100)-βGa2O3单晶衬底上制备高度[001]取向LiGaO2薄膜的方法。经过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得到的薄膜是由单相LiGaO2组成。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形貌,发现经气相传输平衡技术处理得到的薄膜表面形貌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表面晶粒尺寸随温度上升而增大。而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随着温度上升,所得到的薄膜也从多晶向单晶化转变。在经过退火处理后,通过观察吸收谱发现LiGaO2薄膜中产生色心,并且色心的种类与温度有关。表明可以通过气相传输平衡技术技术,在远低于LiGaO2熔点的温度制备外延GaN用(001)LiGaO2∥(100)β-Ga2O3复合衬底。  相似文献   
855.
李阳平  刘正堂  赵海龙  李强 《光学学报》2006,26(10):589-1593
把GeC/GaP双层膜用作ZnS衬底的长波红外(8~11.5μm波段)增透保护膜系。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以高纯Ar为工作气体、单晶GaP圆片为靶制备了GaP薄膜;用射频磁控反应溅射法在高纯Ar和CH4的混合气体中,以单晶Ge圆片为靶制备了GeC薄膜。分别用柯西(Cauchy)公式和乌尔巴赫(Urbach)公式表示折射率和吸收系数,对薄膜的红外透射率曲线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它们的厚度及折射率、吸收系数等光学常数。GaP膜的折射率与块体材料的相近,在波长10μm处约为2.9;GeC膜的折射率较小,在波长10μm处约为1.78。用所得到的薄膜折射率,通过计算机膜系自动设计软件在ZnS衬底上设计并制备出了GeC/GaP双层增透保护膜系,当GaP膜厚较大时,由于吸收增大膜系增透效果较差;当GaP膜厚较小时,膜系有较好的增透效果。  相似文献   
856.
李璠  王立  戴江南  蒲勇  方文卿  江风益 《光学学报》2006,26(10):585-1588
采用常压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AP-MOCVD),以二乙基锌(DEZn)为Zn源,去离子水(H2O)为氧源,N2作载气,在外延ZnO薄膜的反应气氛中通入少量氢气,在c-Al2O3衬底上生长出了ZnO∶H薄膜。用X射线双晶衍射和光致发光谱对ZnO∶H薄膜的结晶性能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nO∶H薄膜(002)和(102)面的Ω扫描半峰全宽分别为46.1 mrad和81.4 mrad,表明该薄膜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能;室温下,ZnO∶H薄膜具有较强的紫外光发射(380 nm),在低温10 K光致发光谱中观测到位于3.3630 eV处与氢相关的中性施主束缚激子峰(I4)及其位于3.331 eV处的双电子卫星峰(TES)。采用退火的方法,通过观测I4峰的强度变化,研究了氢在ZnO∶H薄膜中的热稳定性。发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I4峰的强度逐渐减弱,表明在高温下退火,氢会从ZnO薄膜中逸出。  相似文献   
857.
张成义  陶纯堪 《光学学报》2006,26(11):651-1656
当用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到光栅常数d<λ的亚波长周期结构衍射物时,会产生隐失波。由于快速衰减,这种亚波长周期物是不能成像的。但是,通过对亚波长周期结构物进行适当的编码后可得到均匀波,使这种携带了隐失波信息的均匀波通过经特别设计的光学系统并被放大到CCD所能识别的像素大小后,再进行必要的解码以滤掉编码波,即可得到原亚波长周期结构衍射物的像,最终达到超分辨的目的。基于这种新颖的成像技术,用常规仪器就实现了对亚波长周期结构物的成像。在运用光子学方法对实验和成像过程进行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的同时,对编码器、解码器的位置以及它们相对物光栅的取向给出了设计性研究,对滤波器的选择给予了必要的说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设计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58.
Fock态腔场与Bell态原子相互作用过程中光场的量子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时间演化算符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Fock态腔场与2个全同二能级Bell态原子在偶极共振相互作用过程中光场二阶相干和光场压缩的时间演化特性。结果表明:当2个原子初始处于不同的Bell态时,系统光场二阶相干和光场压缩的时间演化特性不同,根据这些特征,可以部分甄别双原子Bell态。  相似文献   
859.
The properties of decays that take place during jet formation cannot be easily deduced from the final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in a detector. In this work, we first simulate a system of particles with well-defined masses, decay channels, and decay probabilities. This presents the “true system” for which we want to reproduce the decay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Assuming we only have the data that this system produces in the detector, we decided to employ an iterative method which uses a neural network as a classifier between events produced in the detector by the “true system” and some arbitrary “test system”. In the end, we compare the distributions obtained with the iterative method to the “true” distributions.  相似文献   
860.
A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QPT) in a simple model that describes the coexistence of atoms and diatomic molecules is studied. The model, which is briefly discussed, presents a second-order ground state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thermodynamic (or large particle number) limit, changing from a molecular condensate in one phase to an equilibrium of diatomic molecules–atoms in coexistence in the other one. The usual markers for this phase transition are the ground state energy and the expected value of the number of atoms (alternatively, the number of molecules) in the ground state. In this work, other markers for the QPT, such as the inverse participation ratio (IPR), and particularly, the Rényi entropy, are analyzed and proposed as QPT markers. Both magnitudes present abrupt changes at the critical point of the Q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