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41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7篇
物理学   19篇
综合类   2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摘要: 目的喂养Wistar 大鼠二年,观察试验期内存活与死亡大鼠的脏器质量、脏器系数及自发性肿瘤发生情况,并分析试验期内死亡动物的死亡原因。方法对试验期结束尚存活的动物、试验中濒死或死亡的动物,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称其脑、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肾上腺、胸腺、卵巢、子宫、睾丸及附睾脏器质量并计算脏器系数,观察是否有自发性肿瘤发生。结果试验观察104 周存活大鼠雌性与雄性间比较,体质量、脑、心脏、肺脏、肝脏、脾、肾脏、肾上腺脏器质量及脑、肾上腺脏器系数差异显著。通过对试验期内死亡或濒死的动物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80. 5%大鼠因肿瘤性病变导致恶液质、多脏器衰竭死亡, 17. 1% 大鼠因非瘤性病变致多脏器衰竭死亡, 2. 4%大鼠因其他病变致脏器衰竭死亡,雌雄动物间死亡原因未见统计差异。结论本实验为Wistar 品系大鼠致癌性试验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肿瘤性病变是Wistar 品系大鼠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2.
摘要: 目的观察将多房棘球蚴( Echinococcus muhilocularis 简称Em) 接种灰仓鼠腹腔、前肢腋下、心脏和肝脏组织 的感染效果,为探索建立多组织或器官包虫病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按1000 个头节/只剂量经腹腔和前肢腋 下接种灰仓鼠,经腹膜穿刺肝脏和经胸腔穿刺心脏接种灰仓鼠,按计划解剖检查包囊发育状况和包囊寄生部位,计 算包囊系数( 包囊质量/ 体质量× 100% ) 和感染率。结果100 d 处理腹腔接种29 只,腹腔100% 感染,包囊系数 7. 1%,300 d 处理7 只,除腹腔都有包囊寄生外,包囊浸润肝脏3 只,浸润脾脏和肾脏各2 只,总包囊系数51. 7% 。 前肢腋下接种的分别于116 d 和290 d 处理19 只和5 只,腋下均有包囊寄生,包囊系数分别为3. 27% 和22. 95% 。 100d 处理肝脏接种的17 只,共10 只有包囊,包囊系数7. 1% ,包囊寄生部位为腹腔8 只,肝脏5 只,心脏1 只,肺部 3 只。115 d 处理心脏接种26 只,包囊寄生部位为心脏6 只,肺部9 只,胸腔1 只,其中有两只同时心脏和肺脏寄生 包囊,共13 只寄生包囊,包囊系数2. 91% 。结论腹腔环境适宜Em 生长发育,适合做周期短的动物模型,接种 300 d 包囊有向实体器官浸润的现象。Em 在前肢腋下发育缓慢,适合做Em 保种。由于动物模型中的心脏和肝脏 接种感染率低,接种技术和方法需改进,以便提高感染率.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Em) ; 灰仓鼠; 动物模型; 包囊系数; 器官  相似文献   
303.
Rab23在小鼠不同器官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Rab23蛋白在各种器官中的功能情况,研究了Rab23蛋白在小鼠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选用性成熟的正常成年雌、雄小鼠的各种不同器官的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地检测Rab2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Rab23蛋白在小鼠的脑、卵巢、精巢、乳腺和胃组织中有明显的表达,而在心脏、肝脏、肠、肺、胸腺、肾脏和脾脏中没有表达。Rab23蛋白在小鼠脑、性腺、乳腺和胃中的特异性表达,表明该分子在这些器官组织正常功能的维持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实验结果还为深入研究Rab23蛋白的分子功能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04.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对小鼠不同脏器DNA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对小鼠不同脏器(睾丸、胃、脑和肝)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DEHP可引起小鼠DNA的损伤,并且随着DEHP浓度的逐渐增高,DNA的损伤也随之加重,它们之间具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睾丸的细胞,胃内膜的细胞,脑的细胞中,当DEHP的浓度达到375 mg/kg时,则可造成DNA的极显著断裂(P<0.01).而在肝的细胞中,当DEHP的浓度达到125 mg/kg时,就可造成DNA的极显著断裂(P<0.01).当DEHP的浓度达到500 mg/kg时,除了脑的细胞外,DNA的断裂均不显著,可能已形成交联.  相似文献   
305.
测定了长爪沙鼠内脏器官的绝对重量、相对重量(脏器指数)和含水量的年龄变化,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长爪沙鼠心、肺、肝、肾、肾上腺和子宫的绝对重量与年龄显著相关,脑、肾脏和子宫的相对重量与年龄显著相关,除睾丸外其他脏器的含水量无明显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306.
美味猕猴桃米良1号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味猕猴桃米良 1 号及配套雄株帮增 1号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各器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如下规律:雌株>雄株;根> 茎> 叶柄> 叶> 幼果; 果枝> 徒长枝> 嫁接苗> 实生苗. 这一规律反映美味猕猴桃过氧化物酶活性与该植物性别和各器官的年龄有关, POD 的差异可作为判断美味猕猴桃雌雄株的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是否嫁接苗的依据.  相似文献   
307.
小桐子(Jatropha curcas)是大戟科多年生木本油料植物,其种子含油率较高(30%~40%),是一种潜在的可再生能源植物.然而小桐子雌花较少,种子产量较低,严重限制其推广应用.茉莉酸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在花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茉莉酸在小桐子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应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对1.0 mmol/L茉莉酸处理24 h后的小桐子早期花序芽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观测茉莉酸对花发育及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茉莉酸处理导致早期花序芽中1259个基因上调表达,695个基因下调表达;其中,10个与成花转变相关,8个与花器官发育相关以及18个与茉莉酸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的拟南芥同源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花器官表型并未有显著的改变.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显示,\"响应茉莉酸\"功能分类基因在上调表达基因群中富集,表明在小桐子中存在可以响应外源茉莉酸处理的信号途径.茉莉酸处理后,与拟南芥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同源JcFUL、JcSRS、JcSEP1、JcAGL61、JcWOX1、JcTPR4和JcSEU下调表达,然而小桐子花器官表型没有明显改变,说明在小桐子中这些基因的变化表达不足以改变小桐子花器官表型.实验结果对解析茉莉酸在小桐子花发育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08.
摘要: 目的测定Tiantanbio: NIH( 天坛生物: NIH) 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和脏器指标,并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4 周龄和8 周龄Tiantanbio: NIH 小鼠各30 只,雌雄各半,麻醉后采血,测定17 项生理和13 项生化指标,解剖并测定主要脏器质量和脏器系数,分析各指标性别和周龄间的差异,并进行脏器质量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差异性分析显示,血液生理指标中,白细胞、白细胞亚群和血小板相关指标是主要差异项目; 血液生化指标多数都会受到性别和周龄的影响; 脏器质量雄性高于雌雄,并随着周龄增加而增大,脏器系数则随着周龄增加而减小。相关性分析显示,除胸腺外其他脏器质量均与体质量显著正相关( P < 0. 05) ,其中雌鼠肝脏、雄性肾脏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高。结论性别和周龄都会影响血液生理生化和脏器指数的变化,不同机构保种的NIH 小鼠存在差异,需建立相应的生物学特性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309.
    
Raman spectroscopy was applied in this research to monitor the overall health and degradation of porcine livers perfused ex vivo using the VasoWaveW® perfusion system. A novel Raman‐based diagnostic analysis was developed that enables near real‐time and label‐free monitoring of organ health during ex vivo perfusion designed to extend the useful life of the organ for transplantation.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aman spectra of organ perfusate flui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technique to assess the degradation properties of the livers. Three livers (with replicates) were perfused ex vivo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and were compared with a 24‐h time‐cour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erfusion pressure was a more significant factor in organ degradation than was temperature. In addition, a non‐linear degradation profile was identified for all three perfused livers, and this profile was different for individual livers, demonstrating the time‐dependent transition from its initial ‘healthy’ state towards a more ‘unhealthy’ degenerative state at 24 h. The Raman spectroscopy‐based approach described here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perfusion and diagnostic instrumentation that can be used in near real‐time during organ transit and in operating rooms to help identify appropriately healthy organs for transplantatio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