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化学   570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94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89篇
综合类   100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油气初次运移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学术难题。石油地质学界认为,构造应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笔者对该观点进行了质疑。根据有效应力理论和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构造应力对孔隙压力的影响,建立了孔隙压力增量的计算模型以及孔隙压力释放驱动油气运移尺度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相同构造应力条件下,烃源岩的孔隙压力增量主要受杨氏模量影响,杨氏模量越大,孔隙压力增量越小;构造应力导致的孔隙压力增量一般不会超过60 MPa;孔隙压力释放只需要排出少量地层流体即可,驱动油气运移的距离很短,相对于烃源岩厚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构造应力对油气初次运移的影响十分微弱,不可能是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52.
为直观地认识土体固结时超静孔压的消散过程,弄清固结理论产生偏差的原因,利用研制的大尺寸固结装置,对饱和黏土开展分级加载下的超静孔压、压缩变形和土压力的测试,并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土样中的超静孔压呈现加载后先增加、后消散缓降的规律,分级加载下,随着固结荷载增大,孔压变化明显滞后于荷载的变化,且超静孔压的消散也趋慢。经与采用固定固结系数计算的理论值对比可证实土样中的固结系数呈动态变化,表现为随固结荷载和固结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且不同位置处的固结系数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53.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对于页岩气富集和开采具有重要影响。应用高压压汞、低温N2和CO2吸附实验结果,对淮南潘谢矿区石盒子组煤系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定量表征,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矿物组成和成熟度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潘谢矿区石盒子组页岩孔隙度为1.21%~11.00%,平均3.58%;孔隙类型主要为平行板状孔、楔状半封闭孔及墨水瓶孔。潘谢矿区石盒子组页岩的总孔容为(12.77~36.66)×10-3 cm3/g,总比表面积为(10.27~26.01) m2/g,平均孔径为9.59 nm,介孔对孔隙结构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微孔和宏孔。孔径为0.5~0.85 nm,2.1~3.5 nm及71~150 nm的孔隙对潘谢矿区石盒子组页岩孔容起主导作用,孔径为0.4~0.85 nm和2.5~5.0 nm 的孔隙提供了主要的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TOC)、矿物组分和成熟度均会影响石盒子组页岩孔隙结构的发育。TOC的富集有利于拓展孔隙空间和孔隙结构的发育;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会抑制孔隙结构的发育,脆性矿物则相反;石盒子组页岩成熟度达成熟-高成熟,处于有机质第一次裂解后孔隙减小阶段。该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该区页岩气赋存富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54.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in Ceramic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uring ceramic fabrication, densification processes compete with coarsening processes to determine the path of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Grain growth is a key coarsening process. This paper examines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in ceramic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solutes, pores, and liquid phases on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rates. An effort is made to highlight work in the past decade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and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solute drag effects, pore-boundary interactions, and the role of liquid phases in grain growth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isotropy of the grain boundary mobility, and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isotropic (anisometric) microstructures is discussed as it is a central issue in recent efforts to produce ceramic materials with new combinations of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ity.  相似文献   
955.
用熔融浸涂法制备了负载型TiO2-聚丙烯复合膜,采用SEM、压汞、透气性实验手段对其孔径分布、形貌、扩散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膜表层聚丙烯膜厚为30μm、孔径分布在4~150nm之间时,对CO,H2,N2有较好的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956.
由毛管压力资料所求得的各种孔隙结构的实用参数,由于测量技术的限制,因毛管压力曲线的极值部分不可靠性和计算时选样点密度的不确定性,使计算结果因人而异,是多变的.毛管半径的函数表达式可使各种实用参数的计算由积分法进行,免去了原离散级数法的缺陷.毛管半径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为幂函数,其系数和指数可在双对数纸座标上以图解法或用计算机以回归法,用可靠的测量结果予以确定;用函数法和积分法求出的各种实用参数不仅可变性小,且方法简单,所用参数也少,一般微机即可完成各种计算.  相似文献   
957.
958.
氧化铁微粒子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微粒子氧化铁的表面性质,测定并计算了其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用胶体化学法制制备的微粒子氧化铁,以中孔(20~50A)为主,在所测的两种试样中其比表面积分别为290m~2/g和830m~2/g。  相似文献   
959.
湖南省泥盆系碳酸盐岩孔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湖南泥盆系碳酸盐岩的孔隙(显孔隙)按成因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次生裂隙3类。面孔隙率较高的岩石集中于棋梓桥组上部及佘田桥组下部的过渡层位,平均面孔隙率为1.80~2.57%,因而该层位是较为有利的油气储集及容矿空间。用扫描电镜观察碳酸盐岩特别是孔隙率偏低的泥晶碳酸盐岩可以发现更为复杂的微孔隙类型。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及压溶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形成。而稍晚的溶解及淋溶作用叠加可形成并扩大有效孔隙,提高岩石的面孔隙率。发育于棋梓桥组上部及佘田桥组下部过渡层位的淡水潜流压实一胶结等5种成岩相中岩石的次生孔隙率和面孔隙率较高。  相似文献   
960.
裂缝-孔隙型储层保护钻完井液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裂缝-孔隙型储层特征和钻井施工要求,从储层潜在损害因素分析入手,确定了裂缝暂堵剂,即以超细碳酸钙和改性石棉纤维为主复配而成的纤维状暂堵剂LF-1,以及以油溶性树脂和液体石蜡为主复配而成的油溶性软化封堵剂EP-1,并优选出了钻完井配方。现场试验表明,该钻完井液体系基本满足钻井施工要求,储层保护效果明显,可使表皮系数下降5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