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8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化学   564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90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86篇
综合类   99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柴东石炭系页岩微观孔隙结构与页岩气等温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泥页岩的孔隙结构分析,结合甲烷和二氧化碳在泥页岩中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对超临界条件下页岩气等温吸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页岩气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泥页岩具有多尺度孔隙结构,微孔比较发育,微孔比表面积对BET比表面积有较大的贡献;甲烷Langmuir吸附量随微孔比表面积或微孔体积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性,同时受到微孔大小分布的影响;在超临界条件下,简单的Langmuir方程可近似拟合甲烷吸附的实验数据,而修改的微孔充填(Dubinin Radushkevich,D-R+K)超临界吸附模型对甲烷和二氧化碳吸附数据的拟合效果最好;吸附气可能主要以微孔充填的方式存在,而微孔为吸附气的主要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52.
储层孔隙结构变化规律是进行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后续水驱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的基础。利用铸体薄片分析、SEM图像、恒速压汞和电子探针结合现场检测等方法,对强碱三元复合驱前后岩样孔隙结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强碱三元复合驱后颗粒边界经过强碱溶蚀呈"锯齿状",石英颗粒去棱角化明显,长石溶蚀严重,同时能够观察到大量溶蚀孔隙,黏土矿物中大量的书页状高岭石被溶蚀,同时在黏土矿物表面出现次生石英;"白色云雾状"垢沉淀充填在孔隙中,主要成分为Ca和Si,同时含有少量Mn、Fe、Ti,结垢造成孔隙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孔隙阻塞,使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岩心喉道半径平均值较水驱岩心下降6.528%,孔隙半径平均值下降3.360%,孔喉比分布范围更大,平均增加12.84%。  相似文献   
153.
The percol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static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single- and two-phase fluid flow in porous media is described. Using percolation cluster scaling laws, one can obtain func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saturation fraction of a given phase and the capillary pressure,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and the dispersion coefficient, in drainage and imbibition processes. In addition, the scale dependency of the transport coefficient is shown to be an outcome of the fractal nature of pore space and of the random flow pattern of the fluids or contaminant.  相似文献   
154.
利用英国GDS真三轴仪,针对原状温州软粘土进行恒定小主应力 下不同中主应力系数b的固结不排水试验。在三维应力状态下,研究不同中主力条件下粘土的强度变形特性,利用相同应力路径下主应力旋转对比试验反映土的各向异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轴向压缩(TC)试验中,随着加载的进行,偏应力逐渐增大并趋于平稳,并随中主应力系数b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b=0.8时出现峰值;广义剪应力峰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峰值在0.6~0.8之间;轴向压缩试验(TC)加载过程中,当b=0.4时,中主应变接近为0,可视为平面应变情况;在b=0.4~1.0之间时,剪缩效应受中主应力系数b影响较明显;b=1.0时,轴向压缩(TC)试验破坏强度高于轴向拉伸(TE)试验的破坏强度,其应力应变响应有显著不同;在π平面上,Lade-Duncan准则对试验点的拟合精度优于Mohr-Coulomb准则和Matsuoka-Nakai准则。  相似文献   
155.
乌石17-2油田位于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北侧,近物源沉积,沉积环境为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岩性复杂,为砂砾岩储层,整体上物性较差,为中孔中、低渗储层,且孔渗相关性不明显。因此,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解决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铸体薄片、粘土矿物X线衍射、扫描电镜、常规压汞、全岩分析和常规物性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岩心、井壁心观察,研究了乌石17-2油田流沙港组三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和物性特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影响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岩性主要以含砾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中~极低,结构成熟度较低。研究区为中孔中、低渗储层,其中WS17-2-4、WS17-2-7和WS17-2-8井区,位于扇三角洲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研究区甜点发育区。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为成岩作用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6.
高温下煤焦的碳微晶及孔结构的演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煤为原料,在热解温度950℃~1400℃制备了各种慢速和快速热解焦,主要对高温热解过程中煤焦的碳微晶和孔结构的演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也研究了高温气化过程中煤焦的孔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慢速热解焦和快速热解焦的C和H含量明显不同;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煤焦的碳微晶结构向有序化方向发展,但慢速热解煤焦比快速热解煤焦的"石墨化"程度大;快速热解煤焦的微孔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明显高于慢速热解煤焦,即快速热解煤焦的孔隙结构明显比慢速热解煤焦发达;在气化反应初期,煤焦的微孔比表面积下降,微中孔比表面积增加,反应后期煤焦的总比表面积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157.
孔隙结构对岩石弹性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利用有效介质理论模型计算岩石弹性模量时必须要考虑这一因素。自洽等效介质理论通过改变模型中孔隙形状及其含量来计算岩石的弹性模量,进而得到岩石纵波速度。提出一种反向自洽模型(RSCM),利用该模型可通过岩样孔隙度和纵波速度预测岩样的等效孔隙结构及其含量。为验证其正确性,实验室测量了9块干燥砂岩样品的孔隙度和速度,并利用该方法估计了该组样品的孔隙形状参数(α)及其含量,而且利用X-CT对该组样品进行扫描成像分析其内部孔隙结构,并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预测结果和观测结果比较一致,从而证明RSCM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8.
致密砂岩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显著。但是目前的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没有反映非线性弯曲段对油田生产的影响,导致产能预测精度差。因此,本文基于非线性弯曲段的表征方法以及考虑非线性渗流特征的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建立了三维三相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并研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块。通过研究发现,渗透率损失主要集中在距离井较远的油藏中部;非线性模型和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的初期产能相等,均小于常规模型。对于渗透率相同的大庆和长庆致密砂岩油藏,由于大庆致密砂岩油藏的喉道分布范围更窄,导致开发过程中大庆油田的渗透率损失更大,因此开发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159.
利用薄片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高压压汞实验等手段,系统地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七段(长7段)致密砂岩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以及成岩作用特征,揭示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进而提出针对研究区长7段致密砂岩油储层的分级评价标准.长7段致密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  相似文献   
160.
A highly selective, interference free biosensor for the measurement of fructose in real syrup samples was developed. The assay is based on the phosphorylation of d(−)fructose to fructose-6-phosphate by hexokinase and subsequent conversion of fructose-6-phosphate to fructose-1,6-biphosphate by fructose-6-phosphate-kinase. The heat liberated in the second reaction is monitored using an enzyme thermistor. The major advantages of this biosensor are rapid and selective measurement of fructose without the need to eliminate glucose and inexpensive FIA-based, mediator-free calorimetric measurement suitable for regular fructose analysis. This method was optimised for parameters, such as pH, ionic strength, interference, operational stability and shelf life. Good and reproducible linearity (0.5-6.0 mM)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0.12 mM was obtained. Fructose determination in commercial syrup samples and spiked samples confirmed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set-up and technique. The biosensor gave reproducible results with good overall stability for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ver a period of three months besides a useful shelf life of six months. The method could be used for routine fructose monitoring in food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