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化学   449篇
力学   7篇
综合类   19篇
数学   14篇
物理学   98篇
综合类   5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本文在甘油-硝酸-水介质中,利用悬浮液直接进样进行了小麦粉、猪肝、甘兰中Se无标准分析。文中详细地研究了悬浮液介质对测定的影响。找出了甘油:硝酸:水=1∶0.05∶4为适宜条件,应用此方法测定了标准物质小麦粉、猪肝和甘兰中Se,结果与证书值和荧光法值十分吻合,相对标准偏差(n=6)最大为7.0%,适合于含Se大于0.1μg/g的粉末试样中Se的测定。  相似文献   
52.
建立了一种有效分离检测鸡肉及鸡肝样品中洛克沙砷(ROX)、阿散酸(ASA)、硝苯胂酸(NPAA)、卡巴胂(CBS)、砷酸(AsⅤ)、亚砷酸(AsⅢ)、一甲基胂酸(MMA)、二甲基胂酸(DMA)、砷甜菜碱(As B)和砷胆碱(As C)共10种砷形态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分析方法。采用10%甲醇为提取液,碳酸铵溶液为流动相,以阴离子分析柱将样品提取液进行分离,最后进行ICP-MS测定。10种砷形态化合物在0.1~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3~1.5μg/kg,定量下限为1.0~5.0μg/kg,加标回收率为81.3%~97.7%,相对标准偏差为0.1%~3.5%。该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且采用组织研磨仪机械振荡5 min即可成功提取10种砷形态化合物,与常规水浴加热振荡提取相比更加简便、高效。该法适用于鸡肉及鸡肝样品中10种砷形态化合物的同时检测,通过对实际样品的分析测定,在鸡肝样品中检出阿散酸和亚砷酸。  相似文献   
5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肝脏中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动物肝脏中黄曲霉毒素G2、G1、B2、B1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体积比为84∶16的乙腈-水溶液提取,离心后通过真菌毒素多功能净化柱,净化液氮气吹干,用流动相定容,采用C18柱分离,10mmol/L的甲酸铵溶液和甲醇作为流动相,以50∶50比例等度洗脱,在多重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分析。各组分在9min内完全分离,方法线性关系良好,黄曲霉毒素G2、G1、B2、B1的检出限分别为0.030、0.026、0.016、0.027μg/kg,三个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81%~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动物肝脏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54.
徐静  肖珊珊  董伟峰  隋凯  曹际娟  刁文婷  张静 《色谱》2012,30(9):922-925
建立了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动物组织中残留左旋咪唑的方法。在碱性溶液中将左旋咪唑盐酸盐转化为左旋咪唑,以乙酸乙酯进行提取;分别以HCl水溶液、氢氧化钾-二氯甲烷体系进行两次液液萃取净化,依次消除提取液中的脂溶性杂质和水溶性杂质,最后进入气相色谱-质谱系统,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以m/z 148、176、204为定性离子,m/z 204为定量离子进行结构确证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 左旋咪唑含量在0.25~3.0 mg/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定量限为5 μg/kg,低于当前国际最低限量标准;在鸡肝、鸭肝、兔肝和猪肝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在76%~106%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9%。该法简便、稳定性好,无需对样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即可实现对动物肝脏中左旋咪唑残留的快速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55.
随着糖组学的发展,研究表明某些疾病如肿瘤等的发生伴随着体内糖蛋白表面糖链结构的变化,而糖链结构的形成与修饰经过糖基转移酶、糖苷酶和磺基转移酶的参与.本研究从Genebank等数据库中选取人类糖基转移酶基因127条、糖苷酶基因34条和磺基转移酶34条以及管家基因10条.通过对每个基因的mRNA序列进行探针设计,制备出一款糖类相关基因芯片,用于研究糖类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旨在揭示疾病发生与糖类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关联性.制备的芯片应用于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与正常肝细胞系Chang’s liver的研究,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34个,其中上调基因19个、下调基因15个.通过对2个上调基因和2个下调基因进行Realtime-PCR验证,得到了一致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6.
王灼维  彭福利  王媛  童维  任艳  徐宁志  刘斯奇 《色谱》2010,28(2):115-122
膜蛋白质在变性剂作用下能够较充分地溶解。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试图在变性剂溶液中采用串联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小鼠肝脏膜蛋白质。将小鼠肝脏膜蛋白质溶解于含有4 mol/L尿素,20 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盐酸缓冲液(pH 9.0)中,用Q-Sepharose FF和Sephacryl S-200HR树脂组成的色谱柱结合大部分溶解的膜蛋白质,然后采用氯化钠线性梯度洗脱蛋白质,分步收集后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一步分离洗脱组分的蛋白质。利用胶内胰蛋白酶消化技术将SDS-PAGE胶内分离的蛋白质降解为相应的肽段,然后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离子阱质谱仪鉴定肽段。根据文献报道和蛋白质的功能分类,在所鉴定的392个蛋白质中有306个可能为膜蛋白质或膜结合蛋白质。蛋白质的疏水性计算表明,GRAVY(grand average of hydropathicity)得分大于或等于0.00的蛋白质有83个。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本实验方法基本符合小鼠肝脏膜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57.
瞬态冲击载荷作用下肝脏的力学响应是损伤生物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软组织动态压缩力学特性测试的改进SHPB(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方法.该方法采用PVDF(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压电薄膜传感器测量实验过程中试件两端面...  相似文献   
58.
应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了兔移植肝癌模型,探讨了改良动脉插管技术及提高隔离灌注模型建立的成功率.采用的方法是将实验兔建立移植肝癌模型10d后,按动脉插管方法随机分为3组:A组为直视下儿科静脉留置针插管;B组为显微镜下儿科静脉留置针插管;C组为直视下硬膜外麻醉导管插管.建模成功后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隔离灌注模型建立前测量肿瘤生长大小,常规病理观察肿瘤,比较插管成功率.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生长良好,应用儿科静脉留置针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导管,显微镜下插管较直视下无统计学意义,奥沙利铂浓度外周静脉显著低于流出道.由此认为采用儿科静脉留置针插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建立隔离灌注模型外周血药物泄漏少,阻断较完全,是一种实用的隔离灌注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单向白蛋白透析滤过技术对模拟肝衰竭患者血浆的净化作用.方法:利用单向白蛋白透析滤过或持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处理含有一定浓度代谢产物的血浆,检测治疗前后血浆中胆红素,胆汁酸,氨,尿素和肌酐浓度,并利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向白蛋白透析滤过可显著降低血浆胆红素水平,而持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对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影响.胆汁酸的降低幅度在单向白蛋白透析滤过组显著高于持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组.两种方法对水溶性代谢产物氨、尿素和肌酐的清除作用相似.结论:单向白蛋白透析滤过清除血浆中白蛋白结合物质的作用强于持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对水溶性物质的清除,二者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60.
Plants with beneficial properties are know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Nowadays, in spite of widespread availability of synthetic compounds, the search goes towards natural compounds to lower cost and few side effects.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preventive medicine encourages use of nutraceuticals, bioactive compounds of vegetable origin with important nutritional values. Among the medicinal plants, Opuntia ficus-indica (L.) Miller (Family Cactaceae, subfamily Opuntiodeae, Genus Opuntia, subgenus Platyopuntia, species Opuntia ficus-indica (L.) Miller) is widely known for its beneficial properti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review is to stress the major classes of Opuntia components and their medical interest through emphasis on some of their biological effects, particularly those having the most promising expected health benefits and therapeutic impacts on fish and mamm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