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124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62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45篇
物理学   162篇
综合类   10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注塑模模架设计KBE系统及其智能关键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结合当前工程设计领域 KBE技术的发展和模架设计的数据流图 ,给出了注塑模模架设计KBE系统的基本框架 ,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模架设计知识采用框架 -规则的方法表示 ,并给出了推理的流程图 ,通过面向子目标的方法提高了 KBE系统的知识表示和推理能力 ;将事例推理的方法结合在 KBE系统中 ,提高了系统对以往成功事例的参考能力 ;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 ,解决了模架中镶块和前后模设计的计算问题 .通过实际的应用 ,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模具企业的模具设计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02.
沥青路面在低温下易开裂,开槽灌缝是对路面裂缝处理中最常用的一种施工方法.通过对高速公路两种灌缝材料低温性能的模拟实验研究,选择出SBS改性沥青作为路面养护施工的灌缝材料.  相似文献   
103.
基于湍流模型与多相流模型的耦合,应用液面追踪技术(VOF),实现了对不锈钢板坯连铸结晶器内流体流动及钢/渣界面行为的模拟计算,并用水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实际的钢/渣界面特征及界面上钢/渣行为.通过分析水口的侧孔形状、出口倾角、水口浸入深度、结晶器宽度以及拉速对钢/渣界面特征及界面上钢/渣行为影响规律,指出了钢/渣界面行为与卷渣是密切相关的,进而探讨了钢/渣界面及卷渣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4.
模具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述了现代模具制造业开发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讨论了自行开发研制的模具制造CAPP系统零件信息的描述、工艺设计层次和决策逻辑等关键技术,并给出了该CAPP系统的结构。系统已通过运行测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薄板坯连铸结晶器中钢液的紊流流动特征,利用商业软件CFX4.2建立了一个三维有限差分模型,计算这一限定空间射流的紊流时均场,采用均相流模型,模拟了结晶器内钢液液面形状及速度场,通过计算,分析了浸入式水口形状、拉速等工艺参数对薄板坯连铸结晶器流场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结晶器出口处速度分布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CSP漏斗型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及凝固传热耦合模型。针对结晶器内铸坯角部受到强冷的特点,对结晶器内热流密度采用修正方程进行计算,分析热流密度修正系数对铸坯凝固坯壳表面温度计算精度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拉坯速率下结晶器内钢液凝固的特点,研究凝固坯壳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热流密度修正系数后,铸坯凝固坯壳角部温度的计算值与实际情况更相符;提高拉坯速率可使铸坯凝固坯壳厚度减小;拉坯速率较大时凝固坯壳厚度随铸坯距弯月面距离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增长,拉坯速率为3m/min时,凝固坯壳在生长过程中厚度的增长有短暂的停滞现象;凝固坯壳对钢液流动的影响较大,主要是由钢液有效流动区域减少及两相区额外动量阻损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7.
镁合金用水溶性脱模剂 MK-300、MK-400的研制及其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开发了镁合金压铸用水溶性脱模剂MK-300、MK-400,可在高倍稀释的条件下使用,实验及实用结果显示MK-300、MK-400的脱模性、润滑性、高温附着性、模具保温性、模具残留物、铸件喷涂适应性、废液处理等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8.
Partial-filling 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PFACE) is used to examine the bi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model biological systems: D-Ala-D-Ala terminus peptides to the glycopeptide antibiotic vancomycin (Van) from Streptomyces orientalis, and arylsulfonamides to carbonic anhydrase B (CAB, EC 4.2.1.1, bovine erythrocytes). Using these two systems, modifications in the PFACE technique are demonstrated including flow-through PFACE (FTPFACE), competitive flow-through PFACE (CFTPFACE), on-column ligand synthesis PFACE (OCLSPFACE), and multiple-step ligand injection PFACE (MSLIPFACE). In PFACE small plugs of sample are injected into the capillary column and an equilibrium is established between receptor and ligand during electrophoresis. Binding constants are then obtained by Scatchard analysis using changes in the migration time of the receptor/ligand on chang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ligand/receptor. Data demonstrating the quantitative potential of these methods are presente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unique capabilities of the different PFACE techniques as applied to two model biolog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09.
The sol‐gel reaction of tetraethoxysilane in natural rubber (NR) latex was conducted to produce in situ silica‐filled NR latex, followed by adding sulfur cross‐linking reagents to the latex in a liquid state. The latex was cast and subjected to sulfur curing to result in a unique morphology in the NR composite of a flexible film form. The contents of in situ silica filling were controlled up to 35 parts per one hundred rubber by weight. The silica was locally dispersed around rubber particles to give a filler network. This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y brought about the composite of goo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Synchrotron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suggested that the sulfidic linkages of the sulfur cross‐linked composites were polysulfidic, Sx (x ≥ 2), and a fraction of shorter polysulfidic linkages became larger with the increase of in situ silica. The present observations will be of use for developing a novel in situ silica‐filled NR composite prepared in NR latex via liquid‐phase soft processing.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双组分加成型硅橡胶在不同聚氯乙烯(PVC)表皮上的固化动力学,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手段分析了PVC表皮成分,以确定导致双组分加成型硅橡胶不固化的具体原因。 结果表明,PVC表皮中导致硅橡胶不固化的主要元素为P元素。 在固定硅橡胶厚度为1 mm的情况下,当PVC表皮中的P元素质量分数低于3×10-3%时,浇注在其上的双组分加成型硅橡胶依然能固化;而当PVC表皮中的P元素质量分数超过约2.4×10-2%时,虽然浇注在其上的双组分加成型硅橡胶的中间层依然能固化,但与PVC表皮接触部分的硅橡胶不固化,且不固化层厚度随P元素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 本文还研究了在P元素质量分数低于3×10-3%的PVC表皮上,降低硅橡胶厚度至微米级时的固化行为,在P元素质量分数低于3×10-3%的PVC表皮上,当硅橡胶厚度低于2 μm时,硅橡胶出现不完全固化现象。 双组分加成型硅橡胶在含有P元素的PVC表皮表面的固化行为主要是由硅橡胶样品中铂催化剂总含量及PVC表皮中的P元素含量确定的,同时也会受到双组分加成型硅橡胶反应速率以及铂催化剂、P元素在硅橡胶中的扩散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