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6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化学   68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24篇
数学   24篇
物理学   48篇
综合类   184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在广西忻城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麦村和南康村,利用典型抽样统计方法,研究喀斯特山地的植被特征,提出恢复喀斯特山地植被措施,为改善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和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2.
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恢复治理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西南喀斯特山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制订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善植树造林和合理选择生态重建地域单元等生态恢复重建措施.  相似文献   
993.
广西马山岩溶山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种类更替与小气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2年8月29~30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广西马山县岩溶山地封山育林过程中植被种类更替与小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初期生境条件是干燥、高温、低湿,小气候因子日变幅度大,植物群落是一些耐干旱、耐瘠薄的草本和灌木;封山育林中期,植物群落结构包括灌-草2个层次,夏季气温开始下降,湿度增大,光照度开始降低,土壤温度波动略为平缓,耐阴的灌木和草本种类增多,原生性森林群落的乔木幼树开始出现;封山育林中后期,群落的平均高度达7~15m,出现乔-灌-草3个层次的结构,逐渐形成森林小气候,群落内光照强度降低、夏季气温低、湿度增大,基本上由原生性森林群落的组成种类占主导地位,演替初期的阳性先锋草本和灌木种类基本上消失。  相似文献   
994.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涌砂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构造部位及高程的溶洞沉积物进行分析,认为隧道揭露溶洞所富含的大量泥砂与岩溶发育旋回中遗留下的厚层夷平面沉积物有直接关系,这是当地封闭地质构造单元与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溶洞物质特征对比方法为今后预测深埋隧道溶洞沉积物质数量及物质组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95.
以连云港连云新城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显示:(1)连云新城生态功能分异显著,斑块破碎度高,连通性差;(2)基于水文分析原理和方法,分析最小累积阻力面,获得生态廊道、辐射道和生态节点的空间布局;(3)生态源地周围效应明显,建立源地缓冲带是保护生态源地的关键;(4)生态廊道和辐射道是提高连通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6.
哈拉哈塘潜山型油藏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区。通过对哈拉哈塘潜山区哈8 井区的地质特征、油水分布特征以及对主控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油水分布复杂,不具有分带性。从加里东到早海西期,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海相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岩溶的叠加改造,风化壳岩溶缝洞体储层发育,形成了良好的油气储存条件;潜山区奥陶系逐渐抬升剥蚀,鹰山组-一间房组储层之上的盖层的缺失与否对早期油藏的保存具有重要作用;断裂性质和局部构造控制了后期油气充注强度和油藏类型。多种控制因素使得哈801 井、哈8 井、哈802 井等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体系。对潜山区哈8 井区油气水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指导碳酸盐岩潜山型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观音湖为例,30名参与者以随机顺序安排到三个样地进行交叉实验,通过可穿戴眼动追踪技术及主观问卷来探讨不同声景感知下的校园景观的恢复性效益。结果表明:(1)在主观恢复性评价上,综合恢复性评分依次是水流组(5.43±0.75)>安静组(5.17±0.70)>噪声组(4.77±0.97),且三组声景类型存在显著差异(P<0.01)。(2)在视觉认知上,相较于噪声组和安静组,水流组的注视次数最少(302.25±70.93),平均注视时间最长(323.77±155.52 ms),而瞳孔直径在三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意义。(3)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发现,不同声景感知会影响视觉感知的过程,水流声会引导对水体的关注,噪声会引导对人工景物的关注,安静环境下对自然景物的关注较多。因此,校园声景观的营建,有利于创造更具恢复性潜力的环境,将水流声引入景观中是提高恢复潜力的较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98.
为探明典型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揭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控因素,本文以桐梓河流域1980~2015年五期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研究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以及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最佳模拟尺度选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图。研究结果表明:桐梓河流域的景观类型异质性较强,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期间内转移过程比较复杂,各种土地类型流转中“转出与转入”现象普遍存在;桐梓河流域土地利用分析及其模拟的最佳空间模拟尺度为120m×120m;喀斯特流域林地与灌木林地的发生概率与降水量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降水量越大的地方流域的林地分布概率也不一定越高,其发生概率一般与气温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温度越高,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出现概率越大;喀斯特流域草地的分布与岩性有着极大的关系,草地发生概率一般出现在喀斯特地区以及降水量高的地区,而气温越高的地区草地出现的概率越低;从逐点对比的精度来看,建设用地的模拟准确率最高(89. 62%),水体次之(86. 15%),而草地的模拟准确率最低,其值仅为62.68%。由此可见在对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变化及其驱动力识别时,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999.
The ability of protein chains to spontaneously form their spatial structures is a long-standing puzzle in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folding times of single-domain globular proteins range from microseconds to hours: the difference (10–11 orders of magnitude) is the same as that between the life span of a mosquito and the age of the universe. This review describes physical theories of rates of overcoming the free-energy barrier separating the natively folded (N) and unfolded (U) states of protein chains in both directions: “U-to-N” and “N-to-U”. In the theory of protein folding rates a special role is played by the point of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native and unfolded state of the chain; here, the theory obtains the simplest form. Paradoxically, a theoretical estimate of the folding time is easier to get from consideration of protein unfolding (the “N-to-U” transition) rather than folding, because it is easier to outline a good unfolding pathway of any structure than a good folding pathway that leads to the stable fold, which is yet unknown to the folding protein chain. And since the rates of direct and reverse reactions are equal at the equilibrium point (as follows from the physical “detailed balance” principle), the estimated folding time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estimated unfolding tim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N-to-U” transition outlines the range of protein folding rates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folding (the “U-to-N” transition), performed at the level of formation and assembly of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s, outlines the upper limit of protein folding times (i.e., of the time of search for the most stable fold). Both theories come to essentially the same results; this is not a surprise, because they describe overcoming one and the same free-energy barrier, although the way to the top of this barrier from the side of the unfolded stat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way from the side of the native state; and both theories agree with experiment. In addition, they predict the maximal size of protein domains that fold under solely thermodynamic (rather than kinetic) control and explain the observed maximal size of the “foldable” protein domains.  相似文献   
1000.
鸡冠山隧道施工期渗涌水病害与降雨强度、上覆天坑洼地地貌密切相关,确定隧道围岩渗透参数是估计隧道涌水量与防排水设计的关键.通过电阻率法和地质雷达探测法查明隧道上覆岩溶溶腔分布状态,并结合工程地质条件构建上覆天坑降雨入渗饱和达西渗流地质模型,然后采用基于最小二乘-分步耦合优化方法的岩溶隧道围岩渗流参数反演法,以3个涌水事件的涌水量、涌水速率、涌水与降雨关联时间、天坑积水水头为反演边界条件,关联性解耦下泄渗漏带与隧道围岩渗流规律,最终分步优化确定出下泄渗漏带和隧道围岩的渗流参数.结果 表明:下泄渗漏带和隧道围岩的综合渗透系数分别为2.4×10-3cm/s和3.2×10-4cm/s,该成果可为降雨条件下鸡冠山岩溶天坑段隧道涌水量估计与防排水设计提供重要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