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4篇
化学   255篇
力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24篇
物理学   92篇
综合类   8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71.
土壤湿度对墨兰叶片生长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墨兰种植在不同土壤湿度的培养缸内5个月。从叶片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来衡量,得知最适宜于叶片生长的土壤保水力为70%左右(即土壤含水量36%).当土壤保水力下降到50%(即土壤含水量27%)时,叶片生长和光合速率都下降,时间一长就会死亡,文中讨论土壤最适湿度与土壤保水力和通气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72.
为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发展趋势,以派阳山林场(北热带)、镇龙林场(南亚热带)和华山林场(中亚热带)三地的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与叶相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广西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均以中、小高位芽为主,大高位芽、矮高位芽和藤本高位芽占比较低;中型叶、单叶、全缘叶占比较大,叶质以革质、纸质叶为主,渐尖叶为主要叶尖类型。总体来看,植物生活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之间存在差异,大、中、小高位芽植物占比随年均气温的升高而上升,矮高位芽和藤本高位芽植物占比下降。植物的叶相组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存在差异,随着气候条件变化,中型叶和渐尖叶的占比随年均气温的升高而上升,革质叶的占比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73.
Leaf senescence as an active process is essential for plant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However, premature senility is harmful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a rice mutant, named as psl3 (presescing leaf 3) isolated from EMS-treated Jinhui 10, displays obvious premature senility features both i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level.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mutant trait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gene (PSL3), which was located on rice chromosome 7 between SSR marker c7sr1 and InDel marker ID10 with an interval of 53.5 kb. The result may be useful for the isolation of the PSL3 gene.  相似文献   
174.
云南不同茶树品种(系)叶性状及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性状研究是探讨不同类群植物的适应策略和机理提供快捷简便的方法,是提供有关植物生长和适应环境的重要信息,但关于茶树叶性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以云南30种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面积(AR)、叶鲜重(FW)、叶干重(DW)、叶厚度(TH)、叶绿素含量(CClC)、叶缘锯齿数、侧脉数、叶长(LL)、叶宽(WD)等进行测量,得到不同茶树的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DMC)等叶性状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各因子变化范围:AR(8.58-48.72cm2)、FW(0.233-1.656g)、DW(0.090-0.605g)、CClC(60.89-163.49CCI)、TH(0.17-0.34mm)、SLA(60.69-133.06cm2.g-1)、DMC(0.350-0.557g.g-1),其中云南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平均110.81CCI,最高值高达163.49CCI,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植物;(2) 叶性状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 SLA与DMC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LA与TH、DW、CCl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R与LL、FW、DW、WD、CCl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FW、DW两个因子与AR、LL、WD、TH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TH与CCl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 基于叶面积仪测量法将云南30种茶树划分为大、中、小叶种,这与此前分类有所出入;(4) 30种茶树品种(系)的叶性状变异范围为9.26-40.27%,排序为FW> 枯落叶干重>DW>AR> LL >CClC>MX WD>AV WD> SLA>TH>DMC,云南30种茶树叶性状较其他地区相比整体变异性较小,大部分为低变异系数(9.26-40.27%),其中SLA和DMC变异系数分别为16.18%和9.26%。  相似文献   
175.
【目的】探究竹子营养叶与秆箨之间的关系,揭示竹子不同功能叶器官的结构差异,为竹类植物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信息。【方法】以6种竹子即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慈竹(Bambusa emeiensis)、绵竹(Lingnania intermedia)、香竹(Chimonocalamus delicatus)、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和美竹(Phyllostachys mannii)的营养叶、秆箨和叶枝为研究对象,观察它们的显微结构,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竹子营养叶解剖结构具有指状臂细胞或梅花状细胞的分化,并且具有薄壁维管鞘细胞;秆上部的箨片形态更接近于叶片,而下部的箨片具有较厚的角质层,无叶肉细胞的分化,与叶片形态差异明显。竹子营养叶的叶片、叶柄、叶鞘和叶枝维管束韧皮部的面积占比均高于木质部,与秆箨(笋箨)有显著差异。秆箨(笋箨)的箨鞘与箨片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占比更高,虽然秆上部箨片形状和大小都与叶片接近,但与叶片相比,其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占比更高。叶鞘和箨鞘的解剖结构与叶片和箨片的有区别,与叶柄的结构基...  相似文献   
176.
通过对砂仁叶枯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sp.)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能促进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6;麦芽糖和葡萄糖为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硝酸铵为最适氮源;蔗糖最易促进孢子萌发;通气条件能促进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连续光照易促进分生孢子产生.无氮源和无碳源条件下菌丝生长不良;相对湿度在95%以下时,分生孢子不萌发.  相似文献   
177.
树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重要器官,叶面积与其生物量是树木参与生理过程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树木的生物学结构。研究通过对昆明地区干湿两季与不同叶龄的桉叶采样与测量,利用Image J软件分别对干季和湿季的叶面积与生物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湿季和干季对桉叶面积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湿季对一年生桉叶面积的影响较大;生物量对干季与湿季的响应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该研究可为桉树的生理特征与物候规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8.
根据太原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2011年从河南引进的新优彩叶植物花叶连翘在太原市的栽植情况,通过软枝扦插繁殖试验,详细阐述了花叶连翘软枝扦插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79.
Three new type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using a facile approach by the immobilization of Grubbs catalysts on PEGylated Merrifield resin. One of the immobilized catalysts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free catalyst for the metathesis of leaf alcohols in conversion and selectivity and was reused repeatedly (up to 5 cycles) with only a slight loss of activity (10.5 %). The long-chain PEGylated linker provided an appropriate distance between the resin and the catalytic center so that the ruthenium catalysts acted as the free catalyst.  相似文献   
180.
The surface of the taro plant leaf was replicated using a nanoimprinting technique (NIT) supplemented with an electric field. This field‐aided nanoimprinting method (FA‐NIT) consists of two steps: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to a liquid polymer under the plant leaves and the curing process of the polymer with the applied electric field. An appropriate electric field was needed to induce the electrokinetic phenomena of a liquid polymer to obtain a good replicated surface. The roughness fabricated by the FA‐NIT was about 45% higher than the one prepared by NIT. The FA‐NIT method is a good supplementary techniqu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