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49篇
化学   551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196篇
综合类   10篇
数学   24篇
物理学   171篇
综合类   110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9 毫秒
91.
A novel hydrophobically modified polyacrylamide p(AM/NaA/OP-10-AC/BOAM)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an aqueous micellar copolymerization method from acrylamide (AM), sodium acrylate (NaA), octylphenol polyoxyethylene acrylate (OP-10-AC), and small amounts of N-benzyl-N-octylacrylamide (BOAM), with the aim of investigating the copolymer's rheological behavior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as polymer concentration, shearing,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The copolymer was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show large aggregates in solution formed by the association from the hydrophobic groups of the copolymer. Compared with partially hydrolyzed polyacryamide (HPAM), the copolymer shows a much higher thickening capability and a much greater ability to resist shearing, heat, and salts. This good property of the copolymer is attributed to its three-dimensional 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core flooding test, it can be obtained that oil recovery is enhanced about 4.3% by the copolymer flooding contrasted to the HPAM flooding in mid-low permeability cores under conditions of 1500 mg/L of polymers and 45°C. All 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 copolymer has the capability of increasing oil recovery by improving waterflood sweep efficiency in high-salinity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92.
本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作为柱材料,研究制定了在线预富集流动注射火焰原子吸收测定痕量金的新方法.实验溶液含金0.02μg/ml,酸度为5%~10%王水,以甲基异丁酮为洗脱液.当流速为16ml/min时,富集倍数为进样1min富集50倍.该方法选择性好,用于地质矿样中痕量金的测定,相对误差为1.1%.  相似文献   
93.
Based on our analysis of the hopcount of the shortest path between two arbitrary nodes in the class G p (N) of random graphs, the corresponding flooding time is investigated. The flooding time T N (p) is the minimum time needed to reach all other nodes from one node. We show that, after scaling, the flooding time T N (p) converges in distribution to the two-fold convolution (2*) of the Gumbel distribution function (z)=exp (–e z ), when the link density p N satisfies Np N /(log N)3 if N .  相似文献   
94.
泡沫复合驱油三维多相多组份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非均质程度严重的油田,建立了描述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泡沫复合驱油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研究泡沫复合驱油机理的基础上,能够模拟泡沫复合驱具有的界面张力、毛管驱油、化学剂复合协同效应、流度控制、泡沫效应等主要的驱油机理以及所发生的对流、弥散、扩散、吸附、相态变化、水相化学反应、石油酸与碱反应等一系列物化现象,拟合了实际泡沫复合驱岩心驱油模型驱替过程。拟合结果与岩心驱油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利用该模型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辅助,进行泡沫复合驱的机理研究、实际应用可行性研究、矿场方案优选和开发效果预测。  相似文献   
95.
水驱油藏含水率及采出程度相似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模拟实验结果更好地应用到油田,为油田开发方案提供理论指导,应用相似定数法导出了水驱油藏相似准则,经相似变换建立了采出程度和含水率相似准则。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各相似准则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利用相似理论函数论对敏感性较强的相似准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驱油藏采出程度及含水率同各相似准则之间满足乘积关系。根据此关系建立了水驱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经验关系式。关系式中引入了相渗经验系数以消除模型与原型相渗差异。物理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所建立的经验关系式可以满足油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6.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方式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结合孤岛油田注聚区块地层情况,优选出了适于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驱油剂─—阳离子聚合物,研究了其驱油机理、在均质岩心中的驱油效果、均质岩心聚合物驱后水驱不同倍数时的驱油效果;研究了非均质地层聚合物驱后进行调剖或不调剖的驱油效果,并与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驱油剂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聚驱后注入的阳离子聚合物通过吸附、絮凝等作用可使后续水驱波及体积进一步增加,聚驱后转水驱阶段越早注入阳离子聚合物其驱油效果越好,非均质地层聚驱后对高渗层进行适当的封堵再注入阳离子聚合物可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97.
注CO2油气藏流体体系油/水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高压界面张力装置测定了某油田在油藏温度下,原油中不同CO2注入量时油藏流体/地层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压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原油中CO2注入量的增加,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不断减小。相同CO2注入量时,随着压力升高,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增大;当CO2摩尔分数达到0.650时,测得的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升高已变化很小,同时,从测得的PVT关系中也已很难分辨出泡点压力,体系接近一次接触混相的状态。当CO2摩尔分数为0.578时,油藏流体/CO2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对某油井采用注CO2降低油藏流体/地层水、油藏流体/CO2间的界面张力的方法是可行的,注CO2方法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有利。  相似文献   
98.
考察了关键独立变数对氯代十六烷基吡啶 (CPC)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分批泡沫分离行为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泡沫分离条件 ,对水样中微量 CPC和 SDBS及它们的缔合物进行了分离富集 ,并对短柱中小体积样品和长柱中大体积样品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可供工业处理污水和回收微量物质参考 .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临界起泡浓度和泡沫分离有效浓度范围的概念 .对 CPC和 SDBS的泡沫分离行为、可浮性及泡沫分离有效浓度范围进行了比较 ,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
无相间物质传递化学驱浓度方程算子分裂隐式解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改进化学驱数学模型 U TCHEM显式求解浓度方程计算速度慢、计算结果精度低的缺点 ,研究了隐式求解组份浓度方程的方法。根据具有无相间物质传递关系的化学驱油藏流体渗流过程满足的相行为 ,推导出了化学驱数学模型 UTCHEM物质守恒方程的等价形式 :饱和度方程和组份浓度方程。利用算子分裂技术将组份浓度方程分裂为扩散方程和对流方程 ,隐式交替求解对流方程和扩散方程得到组份浓度方程的隐式解。扩散方程采用隐式局部一维格式差分离散 ,利用追赶法求解 ;对流方程选用了隐式迎风格式差分 ,并且结合油藏模拟问题的流场是有势场的特点 ,实现了对流方程隐式差分显式求解。所建立的隐式求解浓度方程的方法提高了计算精度 ,可以加大计算时间步长 ,加快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100.
以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储层的沉积相、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解释模型为基础 ,从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四方面建立了储层分布与储层非均质性三维地质模型 ,并对开发生产调整措施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由于以上四方面的非均质性总体中等偏强 ,沉积微相的垂向分布、平面展布大小及砂体储油物性的平面变化对非均质性的控制极为明显 ,所以对于不同的沉积微相所对应剩余油量情况采用不同开采方式。对于层间非均质性大的层系 ,可采用有效封堵技术 ,或调整注采压力系统。对平面非均质性大的层系 ,在采用周期性注水或转向注水时对砂体的连续性考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