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8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阐述了结子仿麻产品的规格、特征及主要生产工艺技术,为长丝织造厂的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以PLLA、PEG的熔融共聚体为基体,以麻纤维为增强体.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模压成型得到苎麻纤维PLLA-PEG复合材料板.分析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性能及红外光谱、断面形貌.结果表明,当PLLA与PEG质量比为9∶1,共聚温度为120℃,TDI用量为1∶12(与PLLA的质量比),共聚时间为14h时,得到的复合材料板性能最优.其拉伸强度为11.1MPa,弯曲强度为68.48MPa.  相似文献   
53.
本文报道了纺制(98.4~45.4tex)(6~13Ne)苎麻纯落麻转杯纱时,分梳辊转速的优化设计。文章首先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求取纺纱细度、分梳辊转速二个变量因子与衡量指标之间的高精度回归方程,进而绘制并分析相应指标的二维等高线图;其次,利用目标规划法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并采用随机方向搜索法进行求解;最后,对求得的最优解进行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纺纱细度下,在5000~9150r/min范围内分梳辊转速对纺纱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而对转杯纤维环中超、倍长纤维含量及成纱质量有较大影响;在98.4~45.4tex纺纱细度范围内,SAQ-12型锯齿辊转速为7075r/min时,转杯纤维环中超、倍长纤维含量较少,纺纱稳定性及成纱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54.
本文应用模糊决策和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处理模式。对苎麻纯落麻转杯纺适用的分梳辊型式和规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种处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所得结论的可靠性与客观性,可应用于其它类似研究;纺制纯落麻转杯纱时,大工作角、大齿距、小齿高、细小齿形、光结度及耐磨性好的锯齿辊有利于改善纺纱性能和成纱质量;针辊是纯落麻转杯纺用分梳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5.
This paper reports the optimum design of combing roller speed with reference to yielding 6-13 Ne(98.4—45.4 tex) pure ramie noil rotor-spun yarns. The universal rotatable composite design is adopted to get the highly precise regression equations, in which the variables are combing roller speed and yarn linear density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combing roller and, the responses are the evaluation indexes concerning spinning stability, fiber length distribution of fibre ring from rotor groove and yarn properties. Based on these regression equations, the contours are plotted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arameters on the evaluation indexes; the optimization multicriteria mathematical model is simultaneously established to obtain the optimum parameters with the aid of Object Programming Approach along with Constrained Random Ray Method. Finally, an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to further test the acceptance of the calculated optimum values. It is shown that, for any yarn linear density within 6—13 Ne (98.4—45.4 tex), combing roller speed varying from 5000 to 9150 r/min affects content of extra-long fibre in fibre ring from rotor groove and yarn properties but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pinning stability; 7075 r/min, at which the SAQ-12 type of saw-toothed combing roller runs, is recommended to be the optimum combing roller speed for producing 6—13 Ne (98.4—45.4 tex) pure ramie noil yarns, where a compromise is achieved among the lowest content of extra-long fibre in fibre ring, the best spinning stability and the best yarn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56.
麻纤维是世界上最早被人类所使用的天然纤维,在耐用、保健以及舒适性能等方面具有其他纤维难以比拟的优势。论文选取亚麻、苎麻、罗布麻、棉及混纺织物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麻织物的拉伸、撕破、顶破、耐磨等力学性能,得出了几种不同麻织物的力学性能,为更好地开发不同麻类纺织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麻脱胶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的理论,对传统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改进,同时对传统型膜生物反应器和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麻脱胶废水进行比较,得出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对COD和NH3-N的处理效果比传统膜生物反应器分别提高4%和2%.采用无泡曝气作为反冲洗气体,不但提高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氧量,而且氧利用率也得到提高,且能量消耗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8.
苎麻叶中绿原酸的提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从苎麻叶中提取绿原酸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提取溶剂的选择以及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pH值等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pH=4.0,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浸提苎麻叶3次,料液比为1:10,提取温度为70 ℃,提取时间为2 h;采用该工艺,可使绿原酸呈分子形式被有效地浸出,绿原酸的提取率达83%.  相似文献   
59.
为了考察苎麻绿原酸对HepG 2 2.2.15细胞毒性作用,以及对其HBsAg、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提取苎麻中的绿原酸,配成100.00 μg/mL、50.00 μg/mL、25.00 μg/mL、12.50 μg/mL和6.25 μg/mL 5个浓度,作用于HepG 2 2.2.15细胞,在第3日、第6日和第9日分别收集上清液,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药物的细胞毒性;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HBsAg和HBeAg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苎麻绿原酸对HepG 2 2.2.15细胞无毒性作用,其对HBsAg的表达呈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抑制,在第9日,最高浓度100.00 μg/mL时抑制率为70.12%;对HBeAg的分泌无抑制作用。苎麻绿原酸无细胞毒性作用,能明显抑制HepG 2 2.2.15细胞HBsAg的表达。  相似文献   
60.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计算并分析了纯苎麻织物服用方面的生物整理效果.选择刺痒感、柔软性和光洁度作为影响其整理效果的3个因素,因各因素具有不同层次,故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计算结果与主观评估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