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7篇
化学   159篇
晶体学   4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8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分别以MgO,-γAl2O3和镁铝水滑石(HT)为载体,PdCl2为活性金属前驱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Pd质量分数为0.5%的Pd/MgO,Pd/Al2O3和Pd/HT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对苯酚加氢制环己酮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采用X射线衍射、N2吸附、H2程序升温脱附、CO2程序升温脱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关联.实验结果表明,载体的平均孔径越大,催化剂的表面Pd含量越高,催化剂表面的碱中心越多,则越有利于氢和苯酚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从而提高苯酚的转化率和环己酮选择性.在反应温度为130℃,H2与苯酚摩尔比为4,LHSV为0.19 h-1的条件下,0.5%Pd/HT催化剂上苯酚的转化率可达90%,环己酮的选择性可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62.
碘催化合成环己酮1,2-丙二醇缩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单质碘催化环已酮与1,2-丙二醇的缩醛化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醇酮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等因素对环已酮乙二醇缩醛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回流条件下,醇酮摩尔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52mg(约占反应体系总摩尔数的0.007%),带水剂环己烷用量为8mL,反应40min后缩醛收率可达79.2%。  相似文献   
63.
 钛硅分子筛/H2O2 体系催化酮氨肟化反应合成肟的过程中, 产物肟的反应行为直接影响氨肟化过程的反应效率和操作稳定性. 在 Ti-MWW/H2O2 体系催化丁酮氨肟化反应中研究了产物丁酮肟的反应行为, 发现 Ti-MWW 和 H2O2 的共同作用促使丁酮肟发生水解, 生成丁酮和氮氧化物, 使得反应体系从碱性变成了酸性. TS-1/H2O2 体系及产物环己酮肟均存在类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64.
钛硅沸石TS-1在环己酮氨氧化反应环境中的水热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200h模拟实验,考察了环己酮氨氧化水热环境对廉价法合成的大晶粒TS-1(1μm×2μm×6μm,n(Si)/n(Ti)=53.6)结构的影响.通过XRF,XRD,SEM,UV-Vis,IR,NH3-TPD和丙烯环氧化探针反应等表征手段发现,在环己酮氨氧化水热环境中,TS-1的结构不稳定,骨架硅易被溶解脱除,从而导致骨架钛脱落.流失的骨架硅溶解于处理液中,而脱落的钛物种主要以硅钛碎片形式滞留在沸石表面.氨产生的碱性是导致沸石骨架不稳定的根本原因;H2O2本身不影响TS-1的结构,它与氨水共存时可通过生成羟胺减轻TS-1结构破坏的程度.硅钛碎片中的钛并非以六配位钛形式存在,而主要以四配位形式存在,并具有活化H2O2、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的活性.  相似文献   
65.
The interaction of (1S,2S)-2-amino-1-(4-nitrophenyl)-1,3-propanediol with a series of symmetrical ketones has been studied. As a result isomeric oxazolidines are formed in a ratio of 85:15. These oxazolidines were shown to decompose readily under the action of hydrazine.Translated from Khimiya Geterotsiklicheskikh Soedinenii, No. 10, pp. 1518–1523, October, 2004.  相似文献   
66.
相转移催化法制备环己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用不同的相转移催化剂,选择出最合适的条件,进行氧化环己酮制备环己酮的反应。结果表明:以四丁基碘化铵为催化剂制备环己酮的收经最高,可达87.9%,制备环己酮收率的高低取决于所用的相转移催化剂的种类,选用的溶剂,环己醇与次氯酸钠的比例,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  相似文献   
67.
采用浸渍法制备多孔离子共聚物(PICP)负载的纳米Pd催化剂(Pd/PICP),考察Pd/PICP对苯酚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衍射仪(XRD)和N2吸附-脱附分析仪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考察催化剂载体、反应溶剂和反应时间对苯酚加氢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d/PICP催化剂Pd颗粒粒径为2 nm左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635 m2/g)和孔体积(1.41 mL/g),在苯酚的还原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在0.1 MPa H2下,n(Pd)∶n(苯酚)=1∶200,反应温度353 K,反应10 h,苯酚的转化率达到99%,环己酮的选择性达到97%,同时催化剂反复使用5次活性几乎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68.
SBA-15负载硅钨酸催化环己酮Baeyer-Villiger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H4O40SiW12/SBA-15催化剂,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4O40SiW12能均匀分散于SBA-15的孔道中,催化剂仍保持载体的介孔结构和硅钨酸的Keggin型结构.将催化剂用于环己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考察...  相似文献   
69.
在氧气和波长大于320nm的紫外光作用下,TiO2能够催化氧化环己烷,生成环己酮和环己醇中间产物.在水悬浮液中加入少量氟化钠,能够显著提高锐钛矿型TiO2的光催化活性.随着氟离子浓度的增加,环己酮和环己醇的生成量,以及环己醇对环己酮的物质的量比均随之增加尔后达到饱和,且几乎与溶液的起始pH值(3.0和5.5)无关.随着TiO2煅烧温度的上升,环己酮和环己醇的生成量是先增加后下降;氟离子存在时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但环己酮和环己醇生成量的增加幅度与氟离子在TiO2表面的吸附量高低不尽一致.此外,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较差,且加入氟离子反而抑制环己酮和环己醇的产生.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再次假设,在二氧化钛双电层内形成的氟氢键能够促进表面羟基自由基脱附,从而加快环己烷的氧化,提高环己酮和环己醇的产率.  相似文献   
70.
The structures of the cyclohexanone inclusion compounds of (1) hexakis (3-hydroxy-3, 3-diphenyl-2-propynyl) benzene (H1) (triclinic, P1¯, a = 8.957(4), b = 16.69(1), c = 17.201(4) Å, = 93.82(3), = 97.61(3), and = 93.13(5)°); (2) 1,2,3,5,6,7-hexakis(3-hydroxy-3,3-diphenyl-2-propynyl)naphthalene (H2) (monoclinic, P21/n, a = 9.444(5), b = 18.353(5), c = 31.59(1) Å, and = 92.18(3)°) and (3) tetra(3-hydroxy-3,3-diphenyl-2-propynyl)ethylene (H3) (triclinic, P1¯, a = 14.208(2), b = 14.710(4), c = 17.915(2) Å, = 91.06(1), = 89.98(1), and = 110.60(2)°) have been determined. A second cyclohexanone inclusion compound with H1 with a different host to guest ratio (4: triclinic, P1¯, a = 9.512(2), b = 15.327(3),c = 16.151(3) Å, = 114.89(2), = 95.19(2), and = 102.67(2)°) was obtained from a 50:50 molar solution of cyclohexanone and 1,4-dioxane, which confirms the selectivity of this host for compounds with carbonyl functional groups. The thermal analysis results of all these cyclohexanone inclusion compounds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