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7篇
  免费   929篇
  国内免费   1109篇
化学   6758篇
晶体学   136篇
力学   86篇
综合类   48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528篇
综合类   184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396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669篇
  2012年   609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78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412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1.
受建库盐层本身地质特点影响,造腔结束后,底部一般会堆积大量不溶物。堆积物的存在既浪费了有效库容体积,又为整体建库施工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为科学评价该堆积物并进行有效处理或转变利用以增大库容体积,对其分布特征及堆积空隙体积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溶腔实验获取了堆积不溶物样品,采用筛分法实验测定了其颗粒分布,并根据分形分布理论对其粒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基于可压缩堆积模型对堆积空隙体积进行了数值及模型研究。应用实例进行计算并与现场数据进行了对比评价验证,结果表明,在双对数坐标系下,腔底堆积物颗粒尺寸与累积数量呈线性相关,即其粒度分布可用分形分布函数进行表征,且分形维数作为分布特征参量能较好地描述颗粒均匀程度与集中性。  相似文献   
42.
提出一种应用于低压大电流高频开关电源功率变压器的新型双绞并联铜箔线圈.由于铜箔双绞并联,铜箔间的电流及电流密度均匀,从而减小了并联线圈的交流损耗.与线圈的交错结构比较,双绞铜箔并联结构线圈的变压器具有最小的原副边耦合电容.通过建立一维涡流模型,对新型双绞铜箔进行交流损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铜箔绞绕方案能有效减小线圈损耗.  相似文献   
43.
以浸入沉积的方法在硅纳米线上修饰了金纳米颗粒,并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X射线荧光分析(XRF)对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硅纳米线电极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以修饰后的硅纳米线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采用阳极溶出法检测水中痕量铅和铜,考察pH值、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对溶出峰的影响,优化出最佳实验条件.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铅Pb2+和铜Cu2+的灵敏度分别为0.649μA/(μg.L-1)和0.177μA/(μg.L-1).检测极限达到0.26μg.L-1和0.67μg.L-1.峰电流与离子浓度在质量浓度25~200μg.L-1的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4.
运用摩擦学实验与表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以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润滑的铜摩擦副表面膜,分析了表面膜中主要元素的存在状态和ZDDP的减摩抗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ZDDP在铜摩擦副表面形成了由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共存的反应膜,该膜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可有效减小摩擦磨损;此外,ZDDP还可通过对摩擦副表面的改性,增强其减摩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45.
研究了由二价铜盐、还原剂和硫化剂浴液处理法制备导电性腈纶的影响因素、实施方法、导电性腈纶的结构和性能,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研究表明:一浴法和二浴法处理的反应历程和处理结果基本相同,但还原剂、硫化剂的匹配及用量不同;导电化处理后腈给大分子排列的规整性略有下降,宏观形态及物理机械性能无明显变化;当纤维中Cu9S5含量达12.5%时,质量比电阻下降至10-1Ω·g/cm2以下。纤维具有明显的半导体导电特性。  相似文献   
46.
纳米铜单晶拉伸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绝对零度时三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纳米铜单晶的拉伸力学性能。计算结果发现:不同边界约束对钢单晶的内在原子运动和整体力学行为有明显影响;纳米杆、纳米薄膜良好的延性主要来源于位错运动;铜单晶块体的破坏源于内部孔洞的发展,破坏时延性较差;此外,纳米杆、纳米薄膜存在较大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47.
铜电路板缝腐蚀过程缝隙中pH、Cl-浓度分布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卓向东  林昌健 《电化学》2008,14(1):14-17
根据铜电路板缝腐蚀特征,研制了阵列式Ag/AgCl、IrO2电极,设计缝隙腐蚀模拟装置,在0.5mol.L-1的NaCl溶液中分别同时原位检测电子线路板缝隙腐蚀过程,缝隙内的氯离子浓度分布、pH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在电子线路板发生缝隙腐蚀的过程中,缝隙内部不同深度的Cl-及H+浓度逐渐增大,且随着与缝口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从而导致缝隙腐蚀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8.
为了探讨显微组织与形变织构的相关性,对纯铜线材运用精确的线材织构测定方法进行织构测定,采用取向分布函数法(ODF)分析了织构沿纯铜线材径向的分布.研究表明:单晶铜线材表面织构组分由〈100〉,〈112〉与〈110〉组成.由表及里〈100〉呈现增加趋势,并在中心层成为主要织构组分;〈112〉先增加后减少;〈110〉呈现减少趋势.多晶铜线材表面织构组分有〈100〉,〈111〉,〈112〉.由表及里〈100〉呈现先增加后减少;〈111〉呈现增加趋势,并在中心层与〈100〉成为主要织构组分;〈112〉先减少后增加.  相似文献   
49.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es represent the majority of FDA-approved small-molecule pharmaceuticals. Herein, we describe a synthetic method to produce saturated N-heterocyclic drug scaffolds with an internal alkyne for elaboration. The treatment of N,N-dimethylhydrazinoalkenes with Et2Zn, followed by a Cu(I)-catalyzed cross-coupling with 1-bromoalkynes, results in piperidines and pyrrolidines with a good yield. Five examples are reported and a proposed mechanism for the Cu(I)-catalyzed cross-coupling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50.
In this work,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u2+ 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impregnation solution on the morphology, structure, optical, semiconducting,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nodic CuOx-TiO2 materials. Studied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by immersion in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H3COO)2Cu and subjected to air-annealing at 400 °C, 500 °C, or 600 °C for 2 h. The complex characterization of all studied samples was perform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X-ray diffraction (XRD), reflectance measurements, Mott–Schottky analyses, and photocurrent measurements. It was found that band gap engineering based on coupling CuO with TiO2 (Eg~3.3 eV)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absorption in visible light due to band gap narrowing (CuOx-TiO2 materials had Eg~2.4 eV). Although the photoactivity of CuO-TiO2 materials decreased in the UV range due to the deposition of CuO on the TiO2 surface, in the Vis range increased up to 600 nm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