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物理学   5篇
综合类   26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pectroscopy (XANES) at the Mn K‐edg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 of Mn in situ within the growth increments of the long‐lived freshwater bivalve species Diplodon chilensis patagonicus. Single XANES spectra and Mn Kα fluorescence distributions were acquired at submillimetre resolution (up to 100 µm × 50 µm), at Mn concentrations below the weight percent range (100–1000 µg g?1) in a high Ca matrix. The posi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pre‐edge feature in the shell spectrum resembles best that of the Mn(II)‐bearing reference compounds, suggesting that this is the oxidation state of Mn in the bivalve shell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XANES spectra of selected standard compounds, hypotheses about Mn speciation in the shell are also reported. In particular,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provenance, ontogenetic age, variable Mn‐concentrations or seasonal shell deposition seem not to influence the speciation of the metal in this bivalve species.  相似文献   
222.
湖北省爬行动物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从区系成分,垂直分布,区系从属关系、省内地理分布等方面分析了湖北爬行动物的区系特点,湖北爬行类共记录有3目13科58种(亚种),其中东洋种占77.6%,东洋种中64.4%为华中-华南区种;湖北爬行类在鄂西南分布种类最多,以湖北爬行类为性状,与其它10省区的聚类分析表明:湖北爬行类与四川最为相似,划为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223.
本文报道了卧龙的食虫类区系,有3科16种.其中古北界成分仅18.75%,东洋界成分占81.25%.有13种为中国或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特有种.有10种与青藏高原种类相同.多齿鼩鼹(Uropsilus gracifis),大纹背鼩鼱(Sorexcyfindricauda)和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3种为卧龙新记录.在各植被带中,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种类最多,都是9种.本文还讨论了该保护区两种鼩鼹和两种纹背鼩鼱的种的分类.  相似文献   
224.
文章较详细地研究了西藏噶大克地区三叠、侏罗、白垩纪地层及其双壳类化石的地理分布和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225.
在影响生物演化的诸因素中,大气臭氧层是一个重要因素。当臭氧层不完善或遭受破坏时,紫外线就会令生物致伤致死,在晚元古代时,大气臭氧层还很薄弱.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不强。进入罗圈冰期,陆缘海变浅,寒冷又使藻类减少,海水的透明度增大,紫外辐射增强而导致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绝灭,白垩纪末期的绝灭事件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这是由慧星冲击引起的并造成了恶劣的环境,深海沉积物中所记录的各种地球化学异常可以用臭氧层破坏所产生的地球化学效应来加以解释.图1,参9.  相似文献   
226.
广西等翅目昆虫区系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广西综合自然地理特点,从区系和区域二方面探讨了广西等翅目昆虫的分布,并与邻省白蚁区系进行了比较。表明:区系组成以东洋区的中缅亚区种为主;中缅亚区中亚热带分布种略占优势,热带分布种也占有相当比重。区域成分华南区较华中区丰富.反映出热带地区白蚁组成的多样性特点。广西区域成分与广东省最相似,而种类组成则与湖南关系密切。分布在广西南部的土垅大白蚁(Macrotermesannandalei)是热带景观的标志。依种类分布现状,将广西拟为国内白蚁亚热带种类的主要分布中心,以及印一马种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扩散的中间地带之一。  相似文献   
227.
武夷山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共35种,分析了这35种两栖类所属的动物区系.它们当中属于古北界的仅2种,属于东洋界的有33种,其中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者13种,华中区的种类20种,说明武夷山两栖动物的区系组成是以华中区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228.
甘肃蛇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调查及文献整理,甘肃省蛇类有38种与亚种,隶21属4科,对其组成,区系作了分析,资源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229.
该文详细论述了西藏侏罗纪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地理分布和共生生物的关系,并划分为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三江两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230.
本区奥陶系划分下统阿克萨依湖组,中统落石沟组(或兽形湖组),上统饮水河组。早奥陶世的腕足类、三叶虫及头足类的生物区系较复杂,与华北、藏南-滇西和扬子区关系较密切,属混生型。中晚奥陶世的头足类、三叶虫及腕足动物与藏南-滇西和扬子区接近,基本上属扬子区系。说明奥陶纪时亚洲大陆的海洋通道由早期南北向到中晚期近东西向的转变过程,即古特提斯海由早期萌发到中晚期雏形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