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9篇
化学   92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9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31.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 against B cell antigens are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The B cell depletion therapy prevents RA symptoms and/or alleviates existing inflammation. Th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two‐step drug‐free macromolecular therapeutics (DFMT) is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 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 mouse model. DFMT is a B cell depletion strategy utilizing Fab′ fragment of anti‐CD20 mAb for biorecognition and receptor crosslinking to induce B cell apoptosis. DFMT is composed from two nanoconjugates: 1) bispecific engager, Fab′‐MORF1 (anti‐CD20 Fab′ fragment conjugated with morpholino oligonucleotide MORF1), and 2) a crosslinking (effector) component P‐(MORF2)X (N‐(2‐hydroxypropyl)methacrylamide copolymer grafted with multiple copies of complementary morpholino oligonucleotide MORF2). The absence of Fc fragment has the potential to avoid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and infusion‐related reactions. DFMT produces B cell depletion, keeps the RA score low for more than 100 days, and shows minimal cartilage and bone erosion and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Further improvements will be explored to optimize DFMT strategy in autoimmune diseas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32.
较系统地介绍了鱼油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并重点阐述了二十碳五烯酸,抗心血管病和抗风湿性关节炎的原理以及二十二碳六烯酸促进幼儿的智力、视力和生殖系统发育的原理,并且对其历史作了一些叙述。本文明确指出开发和利用鱼油中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问题是提高其产品的氧化稳定性,并对其提取工艺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3.
姜洁莲  梁万珍 《太原科技》2003,(2):77-77,79
陈述了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通过医者对3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双拇指揉法、肩引伸法、压肩法、滚法和拿法等按摩方法治疗,总有效率达100%。  相似文献   
134.
The title compound (9S,13R,14S)-7,8-dehydro-4-(4'-bromo-benzyloxy)-3,7-dime- thoxy-17-methyl-morphinan-6-one monohydrate (O-4-bromobenzylsinomenin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9S, 13R, 14S)-7,8-dehydro-4-hydroxy-3,7-dimethoxy- 17-methyl-morphinan-6-one with 4-bromobenzyl alcohol.Its chemic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crystal diffraction.The crystal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 with a = 8.890(2), b = 14.757(4), c = 9.205(2) (A), β = 91.577(4)°, C<,26>H<,30>BrNO<,5>, M<,r> = 516.42,μ = 1.740 mm<'-1>, V = 1207.2(5) (A)<'3>, Z = 2, D<,c> = 1.421 mg/m<'3>, F(000) = 536, R = 0.0785 and wR = 0.1889.  相似文献   
135.
用WFX-Ⅱ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玉津酒中Zn,Cu,Mn,Fe,Cr,Ni,Cd,Pb,Ca,Mg,Na,K等12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其中玉津酒1号样品Zn,Fe含量高于其它3个样品,玉津酒中所含微量元素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36.
目的:观察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镇痛效应,以探讨针刺镇痛的最佳间隔时间和作用机制。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3 h、6 h、12 h和24 h小组,以Freund’s完全佐剂造成AA大鼠模型,电针选取悬钟和昆仑穴,分别以3 h、6 h、12 h和24 h作为治疗间隔时间,连续治疗6 d,以痛阈、炎症局部前阿黑皮素(POMC)mRNA和前脑啡肽原(PENK)mRNA表达作为观察指标。结果:间隔24 h电针能显著提高AA大鼠的痛阈;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均能促进炎症局部POMC mRNA和PENK mRNA的表达。结论:间隔24 h电针可明显提高对AA大鼠的镇痛效应;不同间隔时间电针镇痛效应与促进炎症局部阿片肽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7.
138.
应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治疗痛风的中药处方,建立中药治疗痛风方药数据库,规范中药名称后,应用 SPSS Modeler18 软件及SPSS Statistics 24 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及聚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筛选得出治疗痛风的核心中药。在TCMSP数据库获取这些中药的活性化合物和相应作用靶点,并取这些中药与痛风的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互作(PPI)分析、生物功能富集(GO)分析及相关作用通路分析。数据挖掘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处方302首,根据得到高频次中药及高置信度、高支持度中药处方,综合分析确定了茯苓、黄柏、牛膝、薏苡仁、苍术、萆薢、威灵仙、泽泻这八大治疗痛风的核心中药,并已这些中药为基础,分析了它们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确定了核心作用靶点为AKT1、TNF、IL6、VEGFA、TP53、IL1B、PPARG、EGF、PTGS2(COX-2)、MMP9等,主要作用通路为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通路等,主要调节过程包括白细胞介素、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基因转录途径等。中药治疗痛风的主要药物组合为黄柏、苍术;牛膝、忍冬藤;赤芍、山慈菇、秦艽;泽泻、地黄;茯苓、萆薢、威灵仙;红花、桃仁、川芎;当归、黄芪;甘草、白术、桂枝,作用机制主要依赖于对多种酶、炎症因子、炎症通路的调控,这些中药能够显著抑制炎症急性期反应、促进尿酸排泄,该研究拟为痛风的深入研究及相关中药的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9.
类风湿因子(RF)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球形纤维素为载体,经环氧氯丙烷活化后键联活性配基热聚人IgG,制备类风湿因子(RF)免疫吸附剂,可望用于血液灌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了配基的固定化条件及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对IgGRF、IgMRF、IgARF的吸附率分别达到69.6%、70.3%、77.0%。  相似文献   
140.
潘洁莉  胡长锋  韦双双  陈娇  周佳 《色谱》2016,34(6):550-557
心血管疾病(CVD)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脂代谢紊乱与CVD发生有密切关联,因而有必要对RA和药物治疗导致的脂代谢改变进行探讨。该研究采用胶原诱导法(CIA)构建关节炎模型,引入多维质谱鸟枪法开展血清脂质分析,检测了血清中105种脂质分子,发现模型大鼠体内7种磷脂酰肌醇、15种鞘磷脂、5种神经酰胺、10种磷脂酰胆碱和2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异常上调,环氧酶-2(COX-2)抑制剂可部分修复紊乱的脂代谢,但对5种磷脂酰胆碱和1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具有异常调控作用。该研究从脂质分子水平探讨了RA及COX-2抑制剂对脂代谢的干预作用,可以为RA的心血管风险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