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6篇
  免费   953篇
  国内免费   912篇
化学   1474篇
晶体学   61篇
力学   568篇
综合类   111篇
数学   2144篇
物理学   2625篇
综合类   457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452篇
  2013年   651篇
  2012年   536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471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570篇
  2007年   689篇
  2006年   633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450篇
  2003年   408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315篇
  2000年   354篇
  1999年   294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91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1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利用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和混沌参数非常敏感以及产生的混沌序列具有随机性与不可预测的特性,提出一种构建在Logistic映射上的信息摘要算法,通过将原始明文信息块作为混沌映射的初始值,经过混沌系统的遮代得到系统的输出来构建原始明文的信息摘要,利用Java的BigDecimal类进行了算法的实现,运行结果表明该算法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42.
为利用平面连杆机构的急回特性节省动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讨论了平面连杆机构的急回特性.运用Pro/ENGINEER对一个具体的双曲柄机构建模并进行运动仿真,找到其极位夹角,从而给出了一种验证双曲柄机构具有急回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3.
设计了一种基于Au/VO_2结构的可调控红外吸收器,由谐振贴片、介质夹层和金属背板3层结构组成。利用VO_2的温控相变特性,将部分田字形Au贴片结构替换为VO_2,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对吸收器的吸收峰值、位置和带宽进行调控。由于VO_2具有温控相变特性,吸收器会在不同温度下表现出不同的吸波效果。当温度高于相变温度时,吸收器在远红外大气窗口形成一个吸收率为99.68%的吸收峰;当温度低于相变温度时,吸收器在中、远红外大气窗口分别形成吸收率为89.29%和99.83%的吸收峰。利用表面电流和磁场分布对吸收器的吸波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反向平行分布的表面电流激发出磁偶极子,进而产生强烈的磁谐振,达到吸波效果。最后分析了电磁波的极化方式和入射角度以及介质材料属性对吸波效果的影响,发现此吸收器具有较好的极化稳定性和大角度吸收性,并且吸收峰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向长波方向漂移。  相似文献   
944.
本文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电压实时控制的可能性和实现方法,通过对传统九宫图法的分析改进,得到了电压实时控制的模型,改善电网的有功损耗来实现对电网有功的调节和控制。  相似文献   
945.
对传统相关极值匹配算法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二维高斯样条函数张量积方法对局部重力异常离散格网基准图进行逼近以获取该局部基准图的连续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极值匹配算法进行重新建模并采用拟牛顿BFGS非线性寻优方法对该模型进行解算。考虑到相关极值算法存在实时性差的缺点,采用固定初始序列长度的方式对初始序列采样结构进行改善,推导出了刚性变换中心从序列质心到原点的转换公式,最终完成能够实现单点迭代的基于局部重力异常基准图实时相关极值匹配算法设计,该匹配算法突破了传统离散匹配算法受限于基准图分辨率的局限。最后在2′×2′卫星测高反演重力异常数据基础上进行了两组仿真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重力测量噪声和初始定位误差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该匹配算法获得的匹配定位仍能以较高的精度实时跟踪真实航迹。  相似文献   
946.
设计了一种YVO4晶体的Rochon棱镜,分析Rochon棱镜的结构角、视场角以及工作波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4~2.0μm波段范围内,其视场角和结构角随入射光波长的增大而减小,在0.4~0.8μm范围内,随入射光波长的变化较明显,但是在近红外波段中,随波长变化不明显.当棱镜结构角为40.2°时,Rochon棱镜具有高消光比、高透过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7.
针对1:5 000和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地形、地物要素的类型、特点、分类编码、图式符号、数字化方法、开发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且在Auto CAD2002平台下开发了1:5 000和1:10 000地形图数字化软件,可以完成地形图的定向与数据采集、交互及批量符号化处理、自动绘制格网图廓等工作.  相似文献   
948.
信号的角度调制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度调制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载波信号角度(频率或相位)变化的一种信号变换方式,可以分为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信号经过角度调制后,频谱结构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49.
以含有损伤的四边简支矩形板为研究对象,采用等效刚度代替板内损伤带的刚度,建立了含有多条损伤带的弹性板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法分析板的振动特性,由Lanczos法计算得到沿板边两个方向的转角模态.通过对板的转角模态进行db1连续小波变换,利用小波系数模极大值点判断板内损伤带的位置,给出了一种识别弹性板损伤的方法.通过对一含3条损伤带的四边简支矩形板进行损伤识别,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0.
The approach to calculate improved, two‐state, adiabatic‐to‐diabatic transformation angles (also known as mixing angles), presented before (see Das et al., J Chem Phys 2010, 133, 084107), was used here while studying the F + H2 system. However, this study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new features: (a) it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which is studied the interplay between Renner–Teller (RT) and Jahn–Teller (JT) nonadiabatic coupling terms (NACT); (b) it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which is reported the effect of an upper singular RT‐NACT on a lower two‐state (JT) mixing angle. The fact that the upper NACT is singular (it is shown to be a quasi‐Dirac δ‐function) enables a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his perturbed mixing angle. The present treatment, performed for the F + H2 system,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a novel parameter, η, the Jahn–Renner coupling parameter (JRCP), which yields, in an unambiguous way, the right intensity of the RT coupling (as resembled, in this case, by the quasi‐Dirac δ‐func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fact that the final end‐of‐the contour angle (identified with the Berry phase) is properly quantized. This study implies that the numerical value of this parameter is a pure number (independent of the molecular system): η = $ 2\sqrt 2 /\pi $ (= 0.9003) and that there is a good possibility that this value is a novel characteristic molecular constant for a certain class of tri‐atomic systems.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Int J Quantum Chem, 2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