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1.
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研究,论证了玉龙斑岩铜矿带花岗岩类属Ⅰ型(Cordilleran)和磁铁矿系列, 或壳幔混源(MC)型,讨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的岩石、矿床成因意义及斑岩含矿性的成因类型标志。  相似文献   
12.
The geological ages of Lhasa, Kangmar and Gaowu rock bodies of Xizang (Tibet)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fission track method. The results are: 25.5—27.2, 10.7—11.5, 8.06—9.19 Ma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fission track (FT) age of apatite increases with the elevation of sample. Calculated by the ages-topographic altitude method, the uplift rates of the above three rock bodies are 0.25, 0.45, and 0.49 mm/a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the fission track age and the published isotopic age data, the uplift rates of other regions have been calculated by the mineral pair-blocking temperatures method. The lowest is 0.08 mm/a and the highest 2.4 mm/a. We found that the uplift rates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same period are distinet, and the uplift rates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times in the same region also are not alike. This situation shows that the Xizang region has a complex geological and unroofing history due to the collision of the India and Eurasian plates.  相似文献   
13.
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成因,不同冻土地貌类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由此而对工程建筑物,道路修建工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雏形出现于距今2.5Ma左右,定型于1.2Ma前的构造运动中,之后又在构造运动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最终形成今日之构造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从海变陆,并上升至平均海拔4500m以上,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高原,这是发生在晚新生代且主要是在第四纪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卫星图像的分析研究,认为西藏高原内部存在巨大的地堑系,它表现为一系列受挽近活动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和谷地。本文概述了地堑系展布特征,结合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探讨了地堑系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西藏中部革吉、改则和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双壳类化石4新种和1未定种[Laevitrigvtia (Malagasitrigonia)gegyauensis,Pseudolimea minima,Lucina grandiformisa,Crasatella(s.l.)camartum,Neithea(N.)sp.],并刊出一些其他双壳类图版。这对了解该区动物群面貌和地质时代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藏喜马拉雅特提斯北亚带内沿定日—康马一线展布近东西向变质核杂岩带,在这个带上康马变质核杂岩是一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核部由花岗岩及花岗岩边部片麻岩组成,岩体之上分别为早古生代构造片岩带、石炭—二叠纪褶叠层带及三叠—白垩纪板岩带组成。研究表明,构造片岩带构成了该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系,拆离断层剪切指向为上层系相对下层系自南而北运动,推测其形成于三叠纪—白垩纪。其后由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俯冲、碰撞,使得早期拆离系叠加岩浆热动力形成穹隆体。  相似文献   
18.
19.
古地磁与西藏板块及特提斯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新的古地磁资料,研究了西藏三个地块的漂移和特提斯的演化、三个地块在晚古生代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其北侧存在着古特提斯大洋,可可西里-金沙江断裂是它的消亡场所。中生代,冈瓦纳古陆分裂,羌塘、冈底斯等地块依次向北漂移,北大陆增生。漂移过程中,早、晚期中特提斯诞生和消亡,班公湖-怒江断裂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它们消亡的场所。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研究和野外考察资料并结合放射性^14C测年,初步确定嘉陵江上游白龙江流域全新世泥石流共分三期,时代分别为7000-6000aBP、4000aBP和2000aBP。研究表明,泥石流频繁爆发于古气候由寒冷向温暖转换的波动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