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40篇
数学   15篇
物理学   7篇
综合类   3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杜甫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很注意色调的运用,他的诗本身就是五色缤纷的世界,用形象事物特有的光彩来描述人生旅途的见闻和感慨。在杜甫诗歌中,色彩又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方式,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效载体。杜诗色彩的运用极富特点,有着完整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用色技巧。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再没有人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2.
关于陶谢二人诗歌风格的差异,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富艳精工为谢灵运山水诗的主导风格,以平淡自然为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特色。陶诗的平淡自然既包括其思想情感的平凡,也指其表现形式的朴素,而谢诗的富艳精工主要指语言形式的特征。本文主要从诗歌的语言层面来阐释谢灵运山水诗的富艳精工,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及他们这种特色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3.
《诠赋》篇是刘勰《心雕龙》体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本拟对刘勰追溯赋体发展史的一系列见解进行评价与阐释;对其将赋体分为“鸿裁”与“小制”两类的合理性与不足处进行揭示。通过解读,认为刘勰的赋体观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诠赋》篇的不和谐性,但刘勰对待具体的赋体作品能坚持艺术尺度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4.
In this paper, the unbounded solutions for the following nonlinear planar system:
x′=a+y+−a−y−+f(t),y′=−b+x++b−x−+g(t),  相似文献   
25.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诗坛双星,陶谢虽并称,但其诗风却有显著的差异.其主要差异体现在:陶诗着力于写意,谢诗锐意于图貌;陶诗冲淡自然更着眼于整体,而谢诗富丽精工注重于字词上的精雕细琢;陶诗摆脱了名利束缚.作诗只为"自娱",而谢诗却带有较多的适俗成分,作诗多为"示人".由此看出,陶诗已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谢诗则并未达到物我泯一的高度境界.  相似文献   
26.
文学史上有“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惠连是谢灵运与谢胱之间的过渡。他的创作,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模式,又开启了谢朓山水诗中情与景相融相契的创作倾向。由此,谢惠连成为谢氏宗风与山水诗传承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7.
谭元春是竟陵派后期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复社成员,他与江西籍的复社人士交谊最为深厚。崇祯五年,谭元春在江西与万时华、陈宏绪、陈际泰等复社成员相游处,长达两月。双方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旨趣相似,都追求清远自得的风格,并相互影响。谭元春重新研读《文选》,探讨古诗的创作。江西复社人士也受谭元春和竟陵诗学理论的影响,万时华的《诗经偶笺》运用“以意逆志”法来解读,追求“玄致”,贺贻孙的《诗筏》论“无厚”均脱胎于竟陵派。  相似文献   
28.
杜甫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很注意色调的运用,他的诗本身就是五色缤纷的世界,用形象事物特有的光彩来描述人生旅途的见闻和感慨。在杜甫诗歌中,色彩又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方式,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效载体。杜诗色彩的运用极富特点,有着完整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用色技巧。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再没有人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9.
青年时期的刘勰曾入定林寺依僧祜十余年,原因何在,现众说纷纭。代表性观点有“家贫说”和“信佛说”,也有学者认为刘勰入寺是欲借僧祜的关系结识权贵以求仕进。但这些说法都遭人质疑。结合《文心雕龙》表现的思想和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刘勰入寺的主要目的,应是借寺庙良好的环境,积累才学以求仕进,并留名后世。  相似文献   
30.
唐诗的解释工作历来做的人很多,而且十分深入,这也是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本文就杜甫诗若干名篇名句的评解提出讨论,归综诸说,较论异同,断以己见,供阅读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