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33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5篇
综合类   5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唐诗的解释工作历来做的人很多 ,而且十分深入 ,这也是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本文就初盛唐诗  若干名篇名句的评解提出讨论 ,归综诸说 ,较论异同 ,陈以己见 ,以供阅读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2.
汤显祖与李渔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学家与戏曲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爱情观,通过比较《牡丹亭》的因梦生情与《十二楼》中《合影楼》的因影生情得出,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对情的无限崇尚是李渔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继承,而李渔的更具个性解放意识则是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突破。  相似文献   
53.
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唐宋词中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分类关系以及组合搭配五种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指出了该理论在分析唐宋词词汇衔接中的局限性。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忽略了句内的词汇衔接、词汇重复的变异及其美学功能以及词汇搭配的文化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4.
运用考古材料和文献相印证的方法,追述了汉唐之际中日两国频繁的服饰文化交流,指出中国的服饰在饰品、织物、服装样式、服饰制度等方面对日本服饰乃至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世纪之交,我们肩负着重大的,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思想,目的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56.
《山居秋暝》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它侧重对自然美的描绘,而自然美主要是由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因此,人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往往只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形状等美的属性,而忽略了对“情”的体会。  相似文献   
57.
文章以个案分析,揭示了唐代思想家与佛教僧人交往的具体原因.刘禹锡与佛教僧人的交往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佛学方法,丰富发展儒家学说;二是在政治上失意时,事佛信佛,寻求精神寄托;三是与僧人特别是诗僧交往,多出于科学的求知精神.  相似文献   
58.
经考证,唐宰相张说《张说之文集》中部分诗文作品的创作时间等有误,对其辨正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9.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为国家择选到了大量治国英才,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落第群体.对于如何安抚科举考试中的失意者,使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对社会的逆反心理和由此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性降至最低,唐朝廷曾采取过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包括礼遇落第者、给落第而有志再考者创造学习条件、追赐有才华却终生不第者及第名衔并授予官职、特放老龄考生及第、增...  相似文献   
60.
张说是初唐文学向盛唐文学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位居清要,工诗能文,对盛唐文学的到来做了文化上的准备,又以其创作开拓了盛唐诗歌发展的道路。张说现存诗歌有明显的发展脉络:他早期的诗歌多羁旅行役、留恋山水之诗,情感率真质朴,显示出兴盛的气象,描写细致生动,以巧思丽藻见胜。中期是张说诗歌创作的高峰,题材多样,内容充实,风格清健,引人注目,体现了由初向盛唐过渡的特点。张说后期的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留恋光景之作。张说的诗歌,不仅题材丰富,艺术卓越,而且各体亦工,以其一生的工业所充实的创作实践为盛唐诗人作出了表率,并昭示了盛唐文学的新风貌。他事实上成为盛唐文学的一位开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