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3篇
力学   3篇
物理学   3篇
综合类   10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洛阳汉墓出土的纪次第花钱,结合以往所见,初步可分为二期:秦代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纠正了将花钱视为权钱的错误观点,认为是“宫中行乐钱”。  相似文献   
32.
《围城》在它所构筑的文学世界里渗透了钱钟书独特的文化立场。他从对知识分子形象分析入手,挖掘其困境、弱点和沾染的精神垃圾。作者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为主要例证,从他的爱情婚姻遭遇和仕途坎坷中透视出传统文化与西洋文明的荒谬结合;以三闾大学为背景,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丑态,他们贫薄的思想和衰朽的人格使之难于冲破精神“围城”,只能沦为委琐无力的寄生虫。钱钟书以犀利的文化视角赋予作品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使其成为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33.
中国共进行45次核试验,每次均获得成功。介绍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回国前后的情况,在他的建议下成立火箭导弹研究院,从此中国开始对运载火箭、战略导弹和航天卫星展开准备工作,并取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34.
借校点《吴越备史》一书的机会考证、分析了《吴越备史》一书的作者、卷数、主旨、创作时间、版本源流等问题。《吴越备史》的作者是钱俨;全本为15卷,明代嘉靖年间被合并为6卷;《吴越备史》实际是吴越诸王的功德史;987—1003年完成15卷;此书现存23种版本分属三个源流。  相似文献   
35.
清代杭州诗人极多,但大都缺少研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就其中钱风纶和徐逢吉两家的某些相关问题,做较为详细、完整的探讨,并借以更正学术界的诸多舛误。  相似文献   
36.
司马迁在文学创作上力主的“抒愤”,积淀着社会、历史和个人实践的丰富内容。其《史记》所抒之愤既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既有讥刺.也有歌颂,可谓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而抒愤的主要形式则是“隐约”。这一主张对后世文艺审美和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后人继之,发展成为一种优良的创作传统和一种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37.
养子、内牙军与吴越国中期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子、内牙军与吴越国中期政局@何勇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杭州310025~~  相似文献   
38.
《战国策》、《史记》中关于苏秦事迹的记载历来存在错乱、混淆或杂糅的情况。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提供了比较集中的苏秦资料,可以校正和补充这一时段的历史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9.
刘俊丽  王柏懿 《力学与实践》2022,44(6):1456-1461

2022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先生诞辰111周年,本文回顾钱学森先生对近代力学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钱学森先生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批新型专业人才,为中国近代力学事业造就了中坚力量。基于钱学森先生在主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期间(1956—1982年)和主持中国力学学会工作期间(1957—1982年)开展的人才培养实践,包括推进力学学会的学术活动与《力学学报》的出版工作、工程控制论学习班、工程力学研究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力学科学技术学校、物理训练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对钱学森先生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给予了细致的阐述。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方略,与他的科学成就同样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40.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一书围绕八个问题展开:钱谦益的心学思想,晚明文坛复古思潮的复兴,钱谦益与天启、崇祯年间的社会思潮,钱谦益对明代诗学的扬弃,晚明宋诗风的兴起过程以及钱谦益的宗宋实践,钱谦益降清之悔与晚年创作心态的转变,钱谦益晚年在创作中的自我形象设计,钱谦益晚年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结合。作者在对文献勾沉索隐的基础上提出己说,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推出新说,既展现了钱谦益文学思想的形成与演进的轨迹,又尽可能地解答学界在钱谦益研究中存在的难点或热点。此书具有总结和创新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