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5篇
  免费   581篇
  国内免费   191篇
化学   335篇
晶体学   20篇
力学   280篇
综合类   16篇
数学   296篇
物理学   1983篇
综合类   6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计算了类锂离子(Z=11-20)激发态1s^25p的能级及精细结构劈裂,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s^2s-1s^25p的跃迁能和振子强度,相对论和质量极化效应对能量的修正用微扰论计算。还估算了来自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的修正,所得到的理论结果与现有的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82.
利用相干态和正规乘积对一类微扰项为^↑H^1=λ^↑X^1的非谐振子进行了讨论,得到了^↑H^1矩阵元的精确解和^↑H^1对非谐振了能级的一级修正值,为处理非谐振子的微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3.
采用误差变量的线性组合对超混沌系统进行单向反馈控制,解析地证明了实现同步的可能性,从Lyapunov理论角度分析了对四维超混沌LC振子采用单变量单向耦合的可行性,求出同步所需控制器要满足的条件,当驱动系统参数做周期变化时,应用文中的控制器很好地实现了两个超混沌系统的同步.  相似文献   
84.
根据计算机对方程的数值解的结论,确定了两个常振幅周期力作用的Dufing振子混沌解的准确存在区域,并对反馈力作用后对混沌区的影响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85.
应用移动1/N展开方法,计算Van del pol振子方程的本征值。对v=0,且应用SUSY-QM计算其本征值。当光泵参数g远低于阈值或在阈值附近,所有本征值都能和数值计算结果相吻合。当g远高于阈值时,基态和第一激发态本征值亦能和数值计算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6.
在单片机用户系统的设计中,必须对硬件和软件进行具体仿真。通过分析单片机系统的晶振电路、上电总清和负载能力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对于硬件调换与处理故障有很大好处。  相似文献   
87.
考察了在考虑不同比例的阻挫时,极限环振子耦合系统同步的效应,称为随机阻挫同步效应.极限环振子相互耦合中含有较小比例的阻挫时,振子系统较为容易达到同步.而随着相互耦合中所含阻挫比例的增加,系统达到同步越来越困难.当达到一个较大的值时,同步就不可能达到.  相似文献   
88.
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的Lie对称性与守恒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讨论完整保守力学系统微分方程的不变性 (即Lie对称性 )出发 ,得到其确定方程、结构方程及守恒量的形式 ,从而讨论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的Lie对称性和相应的 10个Lie对称守恒量 .  相似文献   
89.
该文定性研究了拟周期强迫Morse振子的动力学性质,该模型是描述分子在外部拟周期电磁作用下分裂的一个经典模型.通过引进著名的McGeHee变换,并应用拟周期扰动的广义Melnikov方法,证明了该系统存在Smale马蹄意义下的混沌.所得的结果为以前的数值结果提供了一个解析证实.  相似文献   
90.
Using a photoelastic modulator‐based novel set‐up, the electric field‐induced in‐plane birefringence and the optical rotatory power (ORP) were measured of an anti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line compound (12OF1M7) in its various phases using 30 µm homeotropic cells. Some specific signatures of the in‐plane birefringence and of the ORP for the various phases are being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small threshold field is needed for the unwinding process of the antiferroelectric phase with a unit cell of four layers [SmCA*(1/2)] compared with that for two layers [SmCA*(0)]. On 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ic field on the high temperature side of the SmCA*(1/2) phase (80.1–81.5°C), a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is shown to occur directly to the SmC* phase, whereas on the lower temperature side (79.4–80.1°C) the transition takes place to SmC* via the SmCA*(1/3) phase. The in‐plane birefringence exhibits a critical power law dependence for the SmC*–SmA transition. The ORP changes sign with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the phase with a unit cell of three layers, reflecting a change in the handedness during this phase. Using tilted conoscopy, the results for the biaxiality and the apparent tilt angle for a smectic liquid crystal with a tilt angle greater than 18° in the ferroelectric phase are reported. The biaxiality impli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fractive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minor axes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ellipsoid. The optical transmittance at visible and IR wavelengths for free‐standing films reveal characteristic reflection bands for these phases. The modulated structures of the reflected bands appear just above the SmCA* phase and below SmCA*(1/3); these are possibly due to an easy deformation of the phase by the sur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