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41篇
  免费   685篇
  国内免费   635篇
化学   1128篇
晶体学   33篇
力学   152篇
综合类   92篇
数学   314篇
物理学   1370篇
综合类   1087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657篇
  2013年   563篇
  2012年   808篇
  2011年   948篇
  2010年   744篇
  2009年   742篇
  2008年   869篇
  2007年   995篇
  2006年   800篇
  2005年   706篇
  2004年   693篇
  2003年   701篇
  2002年   557篇
  2001年   440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7 毫秒
71.
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代技术的“双刃剑”效应需要人们理性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技术不同于科学的内涵、负面效应及人的责任;从分析技术悲观主义、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审视技术价值观的选择,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并要求在意识、科教、法律与道德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工程系对原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进行改革,经过对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将《IA-32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归纳为“一个平衡点、一条主线、四个支撑”,并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思想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3.
纯棉针织物活性染料预碱法染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传统染色工艺和预减法染色工艺,对纯棉针织物进行染色实验。通过对各自固色率的分析比较,并从活性染料的染色原理进行分析,指出预减法染色可以提高活性染料的固色率。  相似文献   
74.
通过ASP与HTML页、脚本命令和ActiveX组件组合,创建交互的Web页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网上作文栏目管理.  相似文献   
75.
通过解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两个观测点——“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探讨了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在这些观测点所做的努力.以此证明,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6.
汽车尾气分析仪主要是通过检测汽车尾气中不同气体的含量,以达到合理控制的目的。在对气体浓度的检测中,大气压力的影响不能忽视。本文围绕这个问题,详细讨论了大气压力影响的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77.
介绍了笛卡儿以前人们对惯性定律的认识,阐述了笛卡儿及其同时代人对惯性定律的贡献以及牛顿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相似文献   
78.
介绍了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得力工具——条形码技术,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条形码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最后针对我国在实现条形码技术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9.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评估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成 《运筹与管理》2003,12(4):124-127
技术创新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国家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本在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系统的相关献基础上,建立了系统、量化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决定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用TOPSIS方法对指标的量化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80.
This article suggests a framework to organise a cluster of variabl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effective use of computer algebra systems (CA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from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framework identifi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teractions with CAS technology and how these may be used to monitor students' developing use of CAS; from this, the framework may be used to plan teaching in order to gain greater benefit from the availability of CAS. Four case studies describ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over a semester are reported. These demonstrate a variety of combinations of technical competencies and personal attributes. They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both the technical and personal aspects but suggest that negative attitudes rather than technical difficulties can limit the effective use of CAS. Finally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which may promote effective use of CAS.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September 2005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