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6篇
晶体学   1篇
数学   8篇
综合类   22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为了有效地解决湘西民间苗文字形的生成及描述问题, 提出一种字形的动态生成方法。该方法将苗文字形的生成过程表示为由苗文构件作为操作数、由构件位置关系决定运算符的组合运算表达式, 将2~3个构件进行不同的组合运算, 即可动态生成不同结构的苗文字形。利用操作系统自带的表意文字描述序列解释机制, 将构件组合运算表达式转换为表意文字描述序列, 即可实现该方法。测试结果表明, 根据该方法编写的映射脚本生成的湘西民间苗文字形可以满足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232.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233.
咸同贵州号军起义并非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或民族战争,而是一次综合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多种因素在内的民间教门起事。这从三个方面可以得到证明:第一,咸同贵州“号军”的名称乃沿袭历史上民间教门起事的传统而来;第二,咸同贵州号军起义的领导阶层与主干力量皆以民间教门的成员为基础;第三,咸同贵州号军起义以民间教门的“无生老母”信仰和“三期末劫”观念作为思想武器,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王国。  相似文献   
234.
《诗经》服饰描写的意义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服饰标身份;二、服饰示“美”,“刺”;三,服饰传情谊;四、服饰示“双关”。  相似文献   
235.
再论民间文学艺术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艺术是一种人类的智力创作成果,要有效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就耍重视创作、保存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的原始群体的利益。而真正创作、保存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的原始群体的利益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仍得不到体现,应该在观行知识产权权利类型之外设立一种新的权利——民间文学艺术权。本文对民间文学艺术权的主体、对象、权利内容、权利行使及权利限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7.
《诗经》和汉乐府为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但时代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使得汉乐府既与《诗经》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共性,又有差异。因而从《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相似文献   
238.
坡芽歌书是用图画文字描写成的壮族传统民歌集,承传自远古的氏族部落时代,它之所以能够存活到现在,是因为有壮族歌圩这片广袤的沃土;坡芽歌书的发现,唤醒了壮民族的族群记忆,应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39.
《诗经》作为纪实性的诗歌总集,清晰地记载了上古时期族际交往与融合的史实,揭示出族际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形态和途径,具体模式主要有族际通婚的血缘融合、战争碰撞的文化融合以及人口迁徙的文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