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3篇
化学   74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42篇
数学   6篇
物理学   67篇
综合类   100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分析千岛湖极端水位变化对温跃层的影响,在水温垂直剖面数据缺测情况下,采用率定后的一维水动力模型DYRESM模拟了不同水位变幅下的温跃层,并设置了极端水位变化情况(情景1)和正常水文条件(情景2)两种情景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湖泊分析程序Lake Analyzer计算了两种情景下温跃层表层和底层深度、温跃层厚度和施密特稳定度等。模拟结果表明:情景1水体混合期为2013年11月20日至2014年3月23日,同时段内情景2水体混合期则为2013年12月5日至2014年3月16日;情景1在高水位时,湖体从上到下呈“混合层、温跃层、均温层(30~40m水层)、温跃层、均温层”的双温跃层结构,同时段内情景2则呈“混合层、温跃层、均温层”的单温跃层结构;情景1与情景2相比,平均水位低2.24m,施密特稳定度均值低119.19J/m2,可见极端水位变化条件下出现的低水位情况能显著降低水体稳定度。  相似文献   
132.
邛海鱼类区系的形成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根据50-60年代的调查,分析和探讨了邛海的自然鱼类区系形成同演变的规律.并对其形成提出了应从四个方面去认识:(1)雅砻江原来向南的流向;(2)长江上游的袭夺;(3)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4)高原地势和平原气候的渗合.对其演变分析了四种趋向:(1)流水性种类消失,(2)鱼类食性中植物性比重加大;(3)肉食性鱼类比重加大;(4)出现了种一级的分化.提出邛海与程海在鱼类区系上可列为同一类型,可与除程海以外的其它云南高原湖泊所属的另一类型相对比.并对Worthington(1940)提出的关于种的分化论点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33.
水温是评估湖泊生态系统状态、功能和过程的重要参数,在多时间尺度上影响着湖泊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过程.基于太湖中尺度通量网避风港站点2012—2016年的水温梯度、小气候和辐射四分量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太湖水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选取夏季高温和冬季冷空气过境个例分析太湖水温对天气条件变化的响应,并量化了太湖水温...  相似文献   
134.
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昼夜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评估该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揭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对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同时为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进行长期且连续的通量以及气象环境观测。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的原始观测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和插补处理,同时,利用EddyPro软件中的Express Mode模块对通量数据进行二次坐标旋转、频率损失订正以及WPL密度效应修正,最终转化为30 min数据。分析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潜热(latent heat, LE)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与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均有显著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白天为较强的碳汇,夜晚为较弱的碳源,整年表现为固碳作用,年通量为-506.9 g/(m2·a)。其日变化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U”形曲线,生长季的碳吸收明显大于非生长季;在生长季白天,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呈显著的对数关系;而在非生长季,NEE与夜间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Ts)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L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显著,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单峰型”曲线,且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LE与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H4通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无显著的昼夜变化,在生长季为较弱的CH4吸收,非生长季为中性至微弱的CH4排放,全年可能表现为较微弱的CH4汇。【结论】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整体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CO2和LE通量具有显著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而CH4通量季节和昼夜变化并不显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显著,可以为今后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因此,营造杨树人工林将是短期内吸收大气中的CO2和CH4并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5.
《三吴水利录》是明代归有光编著的一部专论太湖流域水利问题的著述.该书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此前有关太湖流域水利的诸家之说,清晰点评了诸家的观点,在前人对太湖流域水患原因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太湖流域水灾的成因,并提出治理太湖流域水患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它是一部颇具特色且影响较大的关于太湖流域水利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6.
东洞庭湖湿地及其旅游健身功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和文献调研,提出了东洞庭湖湿地资源丰富,有环境调节、资源再生等功能,现代人们积极参加湿地旅游,能有效地缓解心身压力,拮抗亚健康.  相似文献   
137.
实行分区污染控制与管理是开展鄱阳湖滨湖区污染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基于鄱阳湖滨湖区主要污染物来源分析和污染控制区划原则,对鄱阳湖滨湖区的污染控制区划进行了探讨,在各类型污染源分区叠加基础上,确定滨湖区污染控制区划,并根据各分区污染负荷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分区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鄱阳湖滨湖区主要污染物氮、磷、CODCr和氨氮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和城镇生活污染。依据各类型污染源影响,可将鄱阳湖滨湖区划分为工业与生活污染控制区、农业养殖污染控制区和农业种植面源综合整治区。并将各区进一步细分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针对各区污染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以期为鄱阳湖滨湖区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8.
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断层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年来考古发掘表明,太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新石器化遗址中普遍存在多期化断层,取而代之的是在连续的化层序中出现不含化遗物的自然沉积地层。 本通过对太湖地区化断层与特征沉积物(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时空分布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典型剖面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变状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普遍存在着两层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层,它们的年代与化断层形成时代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各期化断层的形成均非海侵造成,而是与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海面波动有关。崧泽晚期化断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面上升,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地表低洼处泥炭沼泽的扩大所致,而良渚晚期化断层则是因大规模的陆地洪水泛滥,引起地表水域扩张造成的;唐宋前期化断层与太湖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整个历史时期,太湖水系大致沿着三江→湖泊→水网化的方向演变。本区湖面曾几度扩展,这是该期化断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9.
杭州西湖 山区种子植物丰 富,共有 12 25 种 ( 包括栽培 42。种 ),隶属 于 756 属、15科;以 科、属、种为单位,对科的大小,属、种 的分布型,生活型等方面进行了 分 析,其结果表明:( 1) 该 区 系的热带、亚 热带和 暖温带、温带的特征显著,具有热带到温带分 布 的过渡性.( 幻 科、属 均以 单种和 寡种的为主:表 明植物区系的多样性.(3 ) 区 系 的主 要 成分以 落叶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属 种居多,与本 区接近北 亚热带气侯带相符.( 4) 该 区 系以长江以 南广布型和华东区系成分为主,并与华中区 系关系较密切,而 与华北区系成 分 有一定 的联 系.(5 ) 特有植物贫泛,反映该区地形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40.
Kuno  A.  Zheng  G. D.  Matsuo  M.  Takano  B.  Shi  J. A.  Wang  Q. 《Hyperfine Interactions》2002,141(1-4):321-326

In this study, 57Fe Mössbauer spectroscopy has been applied to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Qinghai Lake 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iron species. Their Mössbauer spectra consisted of four doublets ascribable to one paramagnetic high-spin Fe3+, two paramagnetic high-spin Fe2+ with different quadrupole splittings, and one diamagnetic low-spin Fe2+ that corresponds to pyrite (FeS2). The distribution of pyrite suggeste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nine thousand years.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ron speciation in the salt lake sediments by Mössbauer spectroscopy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ast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