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化学   183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9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24篇
物理学   67篇
综合类   51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与土壤有机质的其他组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虽然所占比例较小,却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有机碳库,影响到整个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动态平衡。采用序批式平衡试验,以杨树凋落物为DOC的来源材料,对不同经营模式(农林复合、杨树桤木混交、杨树纯林)下杨树人工林土壤对DOC中的吸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不同经营模式下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库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供试土壤采自江苏省泗洪县陈圩林场的3种不同经营模式[农林复合(农林)、杨树桤木混交(混交)、杨树纯林(纯林)]样地,每个样地选取5个采样点,用土钻分别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的土壤,对应土层采集的土壤混匀风干后,过2 mm筛用于吸附试验。同时采集该林场的杨树叶凋落物制备DOC母液。采用序批式平衡试验,借助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IM”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性)对不同经营模式下杨树人工林枯落物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序批式平衡试验:称取5.00 g土壤于50 mL离心管中,按照1:4的固液质量比加入DOC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 mg/L)20 mL,加入NaN3溶液(熏蒸过的土壤不添加),并用KCl溶液调节离子强度,然后于恒温(设置25 ℃和15 ℃)条件下,在200 r/min转速的水平振荡机上振荡2 h后,用12 000 r/min的高速离心机低温(4 ℃)离心20 min,0.45 μm滤膜抽滤,TOC仪测定滤液DOC含量。【结果】DOC吸附试验表明,IM方程拟合度良好,R2均在0.810 9~0.999 3之间。各模式下不同土层土壤对DOC的吸附趋势相同,即无外源DOC加入时,土壤存在DOC净释放,但随着外源DOC浓度增加,土壤对DOC的吸附量增加,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3种林地土壤吸附DOC的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F2,6=73.789),且受外源DOC加入量的影响。DOC加入量≤200 mg/L时,各林地土壤吸附的DOC量从大到小表现为:纯林>农林>混交; 而DOC加入量为200~400 mg/L时则表现为:农林>纯林>混交。在农林模式中,0~10 cm土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与≥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存在显著差异(P<0.05,F2,6=2.713),而在混交林和纯林模式中,3个土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F混,2,6=1.198,F纯,2,6=1.483)。此外,在试验所设条件下,土壤对DOC的吸附受熏蒸作用的影响,而温度对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没有明显影响。15 ℃和25 ℃两种温度下,3种模式林地土壤对DOC的吸附能力无明显差异,而熏蒸后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比未熏蒸土壤的大,mKd值比未熏蒸土高出0.128 9~0.199 0和1.64~1.87(m为IM方程的回归系数,Kd为DOC在土壤中的分配系数,两者均可衡量DOC对土壤的亲和力)。【结论】土壤吸附DOC的量与试验中加入DOC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的参数可以反映出土壤吸附DOC能力的强弱。3种林地土壤吸附DOC的量存在显著差异,熏蒸后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比未熏蒸土壤的大。在试验所设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未发现有明显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2.
河岸杨树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截留和吸收地表径流水中的磷素,从而减少进入湖泊水体中的磷。笔者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植被缓冲带并研究其生态效果,为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提供参考。 【方法】选定太湖流域4块大小为20 m×50 m不同密度的杨树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在缓冲带不同宽度处地面下不同深度(20、40和60 cm)处平行埋设PVC管,每个宽度分别设置3组淋溶管作为重复,每组3个,作为地表径流水的收集装置。分别于4、5、6、7、9月强降雨后采集水样,低温保存并测定其中磷素质量浓度。分析不同季节各宽度和密度的杨树林缓冲带截留径流水中磷素的差异,以确定适宜的河岸人工林缓冲带。【结果】① 7月径流水中可溶性磷(DP)、总磷(TP)去除率达到最大值(36.91%、26.50%),PO3-4去除率在6月达到63.30%,4、9月3种不同形态磷的去除率相比6、7月有所下降,不同月份PO3-4、DP、TP质量浓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F=2.382,2.052,2.758,df=180),去除率与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 F=3.464,3.265,3.279; df=180)。② 径流水中污染物去除率与缓冲带密度并不呈简单的正比例关系。稀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杨树数量稀少,截留污染物能力不足; 密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由于栽植密度较大,不利于杨树自由生长,吸收含磷污染物效果不佳。栽植密度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宜栽植密度阈值。③ 随着河岸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径流水中PO3-4、DP、TP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截留率呈现上升趋势。河岸缓冲带对PO3-4的去除率最高,其次是TP,DP效果最差。不同宽度的缓冲带对20 cm深度径流水中PO3-4、DP的去除率较高,对40 cm深度的径流水中TP去除率总体高于20 cm深度的,60 cm深度径流水中PO3-4、DP、TP的去除率最低。在不同深度径流水中的3种磷素质量浓度在杨树缓冲带前15 m宽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 F=3.232,2.808,2.175; df=180); 之后随着宽度增加径流水中PO3-4、DP、TP的质量浓度变化不显著。15 m宽度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平均去除率接近50 m宽度缓冲带的,说明15 m宽度的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污需求。【结论】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在夏季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较好; 中等密度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有较高去除率,但不同密度杨树林对于径流水中磷素截留差异并不显著; 15 m宽度的河岸缓冲带可以有效去除径流水中的各形态磷。含磷污染物只是造成湖泊湿地富营养化因素之一,合理的河岸缓冲带还应考虑对于其他污染物的截留作用。由于磷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生长,因此在植物生长初期对磷的去除率较大。随着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磷素截留效率的动态变化尚有待长期的观测研究,以利于更为准确地评价其截留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93.
The urge of developing modern alternatives regarding industrial production ha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novel techniques that help overcome critical disadvantages from traditional batch mechanochemistry. One promising strategy includes the merging of flow processes with mechanochemistry. Two technologies are herein highlighted: twin-screw extrusion (TSE) and Impact (induction) in Continuous flow HEated Mechanochemistry (I-CHEM) allowing not only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polymers but also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 and the obtention of high-added value products from biomass and wastes valorization.  相似文献   
94.
在应用科技大学教学模式下,为实现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目标,针对专业英语特点,思考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搭建专业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丰富、整合和延伸教学内容,基于任务驱动学习,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5.
在“工业分析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6.
为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和碳排放量的动态关系,通过构建灰色系统理论模型,选取上海市2001—2011年度碳排放量和三次产业的产值,运用灰色关联度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关系.首先计算出上海市2001—2011年的碳排放量,然后结合这11年的三次产业产值,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上海第三产业和碳排放量的关联度最大,第一产业和碳排放量的关联度最小.此外,结合能耗强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结论进行分析,分别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角度对上海市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
翟旭刚 《科技资讯》2014,(4):102-102
本文论述了粉煤灰及煤矸石用于道路铺筑不仅能改进道路的路用性能,并能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并结合咸阳地区工程实例来分析工业废渣应用于道路铺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
99.
高新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而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培育对于高新区的持续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当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分析,基于高新区的构成要素特点,构建了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发展状况,对其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0.
工业遗产作为“活态遗产”与“动态遗产”,存在着动态信息,本文详细论述了福州马尾船政与福建新华印刷厂两处工业遗产现状动态信息的记录与历史动态信息的采集,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可视化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动态信息采集与记录的方法,为中国工业遗产记录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