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213篇
物理学   102篇
综合类   8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1.
This study attempted the feasibility to use near infrared (NIR) spectroscopy as a rapid analysis method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tea quality. NIR spectroscopy with 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 (SIMCA) method was proposed to identify rapidly tea varieties in this paper. In the experiment, four tea varieties from Longjing, Biluochun, Qihong and Tieguanyin were studied. The better results were achieved following as: the identification rate equals to 90% only for Longjing in training set; 80% only for Biluochun in test set; while, the remaining equal to 100%. A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algorithm is used to predict the content of caffeine and total polyphenols in tea. The models are calibrated by cross-validation and the best number of PLS factors was achieved according to the lowest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validation (RMSECV).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 (RMSEP) in the test set were used as the evaluation parameters for the models as follows: R = 0.9688, RMSEP = 0.0836% for the caffeine; R = 0.9299, RMSEP = 1.1138% for total polyphenols. The overal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NIR spectroscopy with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could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as a rapid method not only to identify the tea varieties but also to determine simultaneously some chemical compositions contents in tea.  相似文献   
22.
茶叶中三氯螨杀醇残留量的快速HPLC测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微量化技术处理茶叶样品,样品经石油醚提取、浓硫酸磺化后,用反相液相色谱分离、测定样品处理液中的三氯杀螨醇残留量,234nm检测,外标法定量。测定低限为0.5mg/kg,回收率为91.5%~99.3%,变异系数为1.53%~6.92%之间。  相似文献   
23.
茶汤及河水中铬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717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分离富集与偶氮胂Ⅲ光度法结合,研究了铬形态的分离及测定,提出了铬的形态分析方法,有此法测定了茶汤及河水中铬的总量,悬浮态.溶解态、无机态、有机态、Cr(Ⅲ)和Cr(Ⅵ)。茶汤中铬主要以有机态存在,而河水中铬则主要以悬浮态存在。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介绍对市售绿茶中Cu、Zn等八种微量元素进行的初级形态分析。在测定煮、泡茶和茶叶残渣中这些元素含量的基础上,算出有关参数,提供了微量元素浸出的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25.
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关于茶文化的史料,也是保留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通过探析《茶经》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挖掘《茶经》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在化学教学中,将《茶经》中与化学知识契合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情境载体建立学习桥梁,从化学角度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再认识,从文化视角感受化学中蕴含的人文底蕴,帮助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依据新课标中的情境素材建议与要求,梳理了《茶经》中可与高中化学教科书相联系的内容,为创设真实的情境提供素材,利用古代茶器具与中学化学实验仪器之间的相似性创设情境。并且提出了关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6.
凤凰茶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凤凰茶样品经粉碎干燥后 ,以硝酸 -高氯酸混合液进行消解处理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 K、Ca、Mg、Fe、Zn、Cu、Ni、Mn、Cd含量。方法简单、快速、经济、干扰少 ,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准确度 ,选择性好。其回收率在 97.8%— 116 .8%之间  相似文献   
27.
为弥补茶叶品质感官审评存在的缺陷,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茶叶品质进行快速无损评价研究。以碧螺春绿茶为对象,依据专家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成4个等级;采用中值滤波及拉普拉斯算子对茶样图像进行预处理,并提取预处理后的茶样图像的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以表征茶叶图像的外形特征,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茶叶外形特征属性进行重要性排序;筛选出重要性较大的特征及随机森林算法中最优的决策树棵数建立感官评价模型,并与建立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性能相比较。结果表明:色调均值、色调标准差、绿体均值、平均灰度级、饱和度均值、红体均值、饱和度标准差、亮度均值、一致性等9个特征属性的重要性较大,且与感官审评特征描述结果相一致;当采用优选出的9个重要性较大的特征及决策数棵数为500时,建立的模型性能最优,模型总体判别率为95.75%,Kappa系数为0.933,OOB误差为5%,较SVM模型分别提高了3.5%,0.066,优选的9个重要性较大的图像特征与感官审评特征描述相一致。研究表明:利用随机森林方法筛选出对茶叶外形特征属性贡献最大的少数几个特征建立模型,模型性能就能达到很好的识别效果,模型得到简化,同时模型精度和稳定性都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28.
由于受到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吃碗茶》的男主人公——美籍华人王宾来——形成了自我矛盾的个性,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所面对的问题。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尴尬与痛苦,他终于走出自我,很好地适应并融入了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29.
自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教学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是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关于天然产物提取的经典实验,该实验目前国内高校大多采用文献进行实验教学,但该文献中关于咖啡因提取液炒干时的状态,加入生石灰中和丹宁酸的量及升华时沙浴的温度等方面不准确,从而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出现升华产物色泽不好、咖啡因晶体颗粒短小、甚至无升华产物等现象。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研究,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30.
本文报道了茶多酚制备(工艺)过程中抗氧化条件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介质中添加无机抗氧化剂能明显抑制茶多酚氧化,其抗氧化效应序列MST>MSO_4>Na_2S_2O_3>KI。MST对人体无害且价廉,它的应用为茶多酚商品化开发提供诱人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