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化学   84篇
综合类   10篇
物理学   5篇
综合类   2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青岛沿海的山茶群落是我国常绿阔叶林分布的最北缘.该种群的存在丰富了山东省的物种多样性.本文研究了山茶种群的基本群落学特征,分析了以山茶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矮林的种类组成、生活型谱、空间结构、生态结构,并对其在这一地区分布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阐述了该种群在山东植被乃至全国植被中的地位,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2.
利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国槐成熟种子胚乳和子叶的显同与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成熟胚乳细胞多糖贮藏于细胞上,除糊粉层外,胚乳细胞几乎完全由半乳甘露聚糖所填充,原生质体被挤压收缩成很小的不规则形状,其中有贮藏蛋白体,无淀粉粒。面成熟子叶叶肉细胞脱水收缩,胞质中主要被蛋白体,脂体和少量淀粉所填充,大部分细胞器消失。  相似文献   
73.
槐花米中提取芦丁的微型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型实验为手段,对槐花米中提取芦丁方法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提取芦丁酸化时的最佳酸性条件,其为pH=4.0~5.0.同时用微型索氏提取器对常用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用该法提取的芦丁虽然提取率较低,但纯度高,且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74.
于1989~1992年,在大连黑石礁场,用不同浓度TA乳粉浸海带苗,可在其生长最关键时期充分发挥药效,提高其日生长量及制干率,从而提高产量。处理的海带厚度、宽度及色泽均优于对照,提高了等级率。海带中甘露醇、褐藻酸钠、碘、蛋白质、脂肪、糖、Vc含量的增加,提高了海带的药用、工业及营养价值,并能提前10d左右收获。用TA乳粉1×10-6(体积百分比浓度)处理12h及2×10-6处理2h是达到两高一优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75.
日本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日本林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早期胚胎发育情况,根据胚胎外形变化和主要生理特征的出现以及行为,从受精卵到左侧鳃孔封闭、出水孔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24个时期,本文是对日本林蛙胚期划分和各期特征的记述,并同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等的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它们在胚胎特征上的区别可以作为鉴别种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6.
本文报导了用骨髓细胞法对南京产日本林蛙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的结果,並将其与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7.
镧、铕对白沙枇杷试管苗生根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不同浓度的La(NO3 ) 3 ,Eu(NO3 ) 3 加入白沙枇杷组培苗生根培养基中 ,2 0d后分别调查各处理的生根率、生根数 ,并记录根系生长动态 ;44d后切下各处理的根称重并测定其过氧化物酶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白沙枇杷生根培养基 1/2MS +IBA 0 5 μmol·L- 1 中加入 1 0~ 3 0 μmol·L- 1 La (NO3 ) 3 ,2 0~ 3 0 μmol·L- 1 Eu(NO3 ) 3 均可显著提高其生根率、促进根的伸长生长和根重量的增加 ,增强根系过氧化物酶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但La(NO3 ) 3 和Eu(NO3 ) 3 对白沙枇杷组培苗生根效应有些差异 ,La(NO3 ) 3 对生根数、根长的增加作用及对过氧化物酶的激活作用比Eu(NO3 ) 3 显著 ,而Eu(NO3 ) 3 对根鲜重的增加、硝酸还原酶的激活作用比La(NO3 ) 3 明显得多  相似文献   
78.
石蒜科6属6种植物叶表皮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石蒜科(Amaryllidaceae)中石蒜属(Lycoris Herb),朱顶红属(Hippeastrum Herb),文殊兰属(Crinum,L),龙舌兰属(Agare L),网球花属(Haemanthus L),和君子兰属(Clivia Lindl)6属共6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石蒜科表皮细胞形状多数为长矩形,椭圆形或近圆形,无副卫细胞,但表皮细胞形状,大小以及气孔器分布密度在种属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作为鉴定该植物种及属的性状之一,同时也为石蒜科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5种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雌虫取食以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饲料喂养组和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变化趋势相同,都是在羽化后几天内取食量急剧升高,然后逐渐减弱;并且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和取食指数都远大于人工饲料喂养组,约为人工饲料喂养组的3~4倍;而添加蔗糖的饲料2组的取食量要显著高于未添加的饲料1组,则证明了蔗糖对于龟纹瓢虫的取食具有促进作用;在相对生长率(RGR)和食物近似消化率(AD)上,蚜虫喂养组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喂养组,人工饲料喂养组的食物近似消化率偏低,可能是由于饲料的营养配比不平衡,或是饲料中存在某些抗营养因子;而对食物利用率(ECI)和转化率(ECD)的测定发现蚜虫喂养组要低于人工饲料喂养组,这可能是低取食量的昆虫通过提高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来维持其生存的需要;实验还表明添加蔗糖可以显著提高食物的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同时对其体成分的研究表明:龟纹瓢虫雌虫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58.77%,15.93%和11.30%;雌虫的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USFA)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油酸(1C18 n-9)为主要组成成分,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亚油酸(2C18 n-6)占的比例最大;在饲料中添加蔗糖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的蛋白含量,而在饲料中添加橄榄油则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粗脂肪的含量;人工饲料组的USFA(平均为72.70%)要高于蚜虫喂养组的含量(58.00%),当添加0.5%的橄榄油时能显著提高USFA的含量,特别是油酸的含量增加明显,这与橄榄油中油酸含量丰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0.
TdT-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is a sensitive and valid method for detecting DNA cleavage in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Using this method, DNA cleavage was observed in Laminaria japonica sporophytic tissues, which were infected with alginic acid decomposing bacterium. It was found that DNA cleavage occurred 5 min after the infection, the fragments with 3′-OH groups of cleaved nuclear DNA increased with time of infection and spread from the infection site. Although no typical DNA ladder (200 bp/180 bp) was detected by routin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the cleavage of nuclear DNA fragments of 97~48.5 kb could be detected by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By using CaspGLOWTM fluorescein active caspase-3 staining method, caspase-3 activity has been detected in response to the infection of alginic acid decomposing bacterium. Our results are similar to the observations in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of higher plant, suggesting that the rapid cell death of L. Japonica infected by alginic acid decomposing bacterium might be involved in PCD, and indicating that the occurrence of PCD is an active defense process against the pathogen's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