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化学   193篇
力学   36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168篇
综合类   6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al mass fraction in an air dense medium fluidized bed (ADMFB). The effect of the low density particles layer on heavy sedimenta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aterial layer thickness. The thickness of the low density particles layer also affected the final settling time of the high density particles.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low density particles layer by Δh provoked an increase in the settling of high density particles that was related to their diameter (Δh/D). The pressure gradient across the bed was lower than that observed for the control experiment, which had only the dense material, owing to a decrease in the pressure gradient in Zones 1 and 5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bed, respectively). Introducing different coal sizes resulted in different fluidization environments, particle accumulation layers, and changes to the surrounding zone.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al particles on the local bed characteristics was related to its concentration. The feeding mass fraction of 6–13 mm size and 13–25 mm size coal should be limited to10% and 13%, respectively. The ranges of possible deviation were found to be 0.08–0.15 and 0.07–0.10 for the respective samples.  相似文献   
172.
针对矿山尾矿中微量银元素测定的技术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短光路原理的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快速检测的方法。提高元素测量分辨率,提高样品分析效率,降低光管功率,延长仪器使用寿命。能谱系统优化了滤片以及探测器屏蔽物等设计,准直器采用对X射线基本无散射的聚四氟乙烯,达到微量银元素的检测要求。实际尾矿测试中,银的检出限达到0.1 mg·kg-1,RSD在0.1%~2.6%之间,准确度在87%~115%之间。对比尾矿、原矿及精矿的检测实验,证明了在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中引入超短光路设计方法,能够提升系统峰/本底比,满足微量银元素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73.
为研究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重金属含量快速有效的监测方法,以淮南创大生态园煤矸石充填复垦田间试验小区为研究区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监测土壤(0~20 cm)重金属(Cu, Cr, As)含量,然后采用ASD(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 FiSpec4型高光谱仪测量土壤样品的反射光谱,提取光谱特征,并对光谱进行一阶微分变换、二阶微分变换及倒数对数变换;将变换后的各光谱特征参数与监测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依据相关性分析结果选择显著相关的波段作为相关因子供建模使用。采用多元逐步回归(stepwise multiple liner regression,SMLR)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及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三种方法分别建立基于光谱反射率估算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预测模型,并采用回归模型进行精度评定,然后确定各重金属含量的最佳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微分变换的光谱波段与土壤重金属含量达到了显著相关;重金属Cu和Cr的一阶微分光谱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最佳预测模型,重金属元素As的二阶微分光谱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为最佳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4.
杨绪军 《科技信息》2013,(25):402-403
协庄煤矿为提高坚硬厚夹矸复合煤层工作面单产,开展了坚硬厚夹矸复合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首先调研国内外同类煤层开采情况,确定了合理的采煤方法及开采工艺。本文针对确定的开采工艺将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三机对现场的适应性,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同时对工作面通风方式、综合防尘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5.
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乙二醇的合成工艺路线,并对部分路线的优缺点做了表述。  相似文献   
176.
汪前军  周孟然 《科技信息》2013,(23):94-94,123
本文提出一种矿山物联网的构想,以ARM为处理器,嵌入式linux为操作系统,用简单易用的boa服务器组网,将各个分站点连接起来,可以在ARM外扩展GPRS和RFID模块,实现井下的无线数据传输,和远程的无线控制,即可以实现在手机,PAD等手持设备上查看并控制运行状态.并且在PC机上进行了网络摄像头的测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7.
文章以大连开发区石棉矿为例,通过对比塌陷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治理的工程造价,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治理塌陷地质灾害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大连开发区的实际地质情况,提出了大连开发区石棉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对指导石棉矿采空区塌陷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8.
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日渐短缺,环境压力和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下,煤层气有效的合理开采工作显得更加急迫与重要。近年来,很多国家采用不同的开采技术对煤层气进行开采,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9.
阐述了德兴铜矿生态恢复工程概况及背景,介绍了试验内容与方法,指出了矿山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0.
利用最新的解释技术对屯兰矿重新进行层位标定,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的完成情况和实际应用,并将矿区三维地震探采进行了对比,进行了再分析、再解释,以指导矿井采掘部署和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