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化学   7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15篇
综合类   9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赋权,结合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基于新发展理念,对2004—2018年黄河上游引黄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引黄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绿色发展和开放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黄河上游引黄灌区北部、中部、南部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利好态势,均已达到中高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万人第一产业专利授权数、污染治理投资强度、农业R&D投资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农业R&D人员占比为内在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43.
基于黄河上游头道拐水文站1982-2015年的月尺度径流量数据,采用累积距平值方法识别径流突变年份,继而分析研究区生态水文气象要素的年内变化规律,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植被变化的贡献率.最后,运用Budyko假设方法计算了人类活动引起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因子(包括降水、蒸发和气候变化引起的植被变化)对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头道拐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存在着明显减小的趋势,并且年内分配更加均匀;(2)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参考蒸散发量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3)人为因素在黄河上游植被覆盖率增长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贡献率为75.02%;(4)气候因子(包括降水、蒸发和气候变化引起的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植被变化对头道拐水文站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6.81%和63.19%.  相似文献   
944.
黄河下游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以黄河下游2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06年、2012年和2017年4年相关数据,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下游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同时从投入产出角度尝试探讨研究区生态效率损失的成因,最后结合Malmqusit指数及其分解指标对生态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中缓慢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研究期内生态效率值处于超高水平的城市呈递减趋势,在研究期末下游城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分化较为明显;2)造成黄河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要素的冗余率过高,投入要素的冗余主要在于用水、用电量较高,非期望产出要素的冗余主要在于“三废”的排放;3)4个研究年份,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对于黄河下游生态效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45.
为复演黄河源黑河下游河岸侵蚀触发颈口裁弯的极端地貌过程,基于2018年7月实测洪峰流量过程,采用断面尺度的崩岸模型(BSTEM),以1d为时间尺度概化模拟在3种不同侵蚀方式(上游单侧、下游单侧和上下游两侧共同作用)下的颈口缩窄过程与裁弯时间.采用上下游两侧共同作用的河岸侵蚀模拟的结果表明,颈口贯通的时间为2018年7月15日,这与崩岸贯穿颈口的实际时间是一致的.颈口双侧崩岸比上游或下游单侧崩岸触发颈口裁弯的时间分别提前2d或6d.可知,极端洪水作用下的加速河岸侵蚀是黑河下游弯道提前发生颈口裁弯的直接触发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