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化学   7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15篇
综合类   9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以城乡收入比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15年黄河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索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整个经济带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整个研究期表现为波动下降状态,近期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从空间分布看,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在西南部占据主导并形成连绵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区域在中东、东部地区且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及经济发达区形成连绵分布区.(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主要以HH区和LL区为主,表明空间上存在集聚性.显著HH区在青海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东部及吕梁山区形成连绵分布区,显著LL区逐渐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河南省中北部区域、内蒙古东西两侧区域等集聚分布.(4)从影响因素看,地形地貌发挥重要的"本底"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乡村振兴层面的"产业兴旺"起重要的支撑作用,"五化"的交织作用明显,电子商务业发挥的作用在不同区域表现不一致,"路径依赖"的效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872.
黄河龙门至三门峡河段污染物降解系数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不同水文条件及污染源的动态变化对污染物降解系数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龙门至三门峡河段为研究对象,对河流污染物降解系数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枯水年为代表水文年,根据黄河龙门至三门峡区间各河段的实测资料,用基于Matlab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方法反算出各河段不同水文条件下的CODcr和NH3-N的综合降解系数,通过实例模拟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文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更符合河流污染物降解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73.
朱德范  刘树军  国佃华 《科技信息》2011,(25):338-338,354
黄河下游按照微弯型整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河势基本得到了稳定,多年来未发生大的河势变化。但由于近几十年来,一直未来大水,河槽淤积严重,随着2002年以来的来黄河调水调沙,河势也发生了一些局部变化,黄河原有工程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形成了一些不利的河势。分析河势变化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对稳定河势,确保防洪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74.
黄河下游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以黄河下游2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06年、2012年和2017年4年相关数据,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下游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同时从投入产出角度尝试探讨研究区生态效率损失的成因,最后结合Malmqusit指数及其分解指标对生态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中缓慢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研究期内生态效率值处于超高水平的城市呈递减趋势,在研究期末下游城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分化较为明显;2)造成黄河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要素的冗余率过高,投入要素的冗余主要在于用水、用电量较高,非期望产出要素的冗余主要在于“三废”的排放;3)4个研究年份,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对于黄河下游生态效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75.
基于信息熵的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信息熵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河床演变的指标信息熵和年份信息熵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定量地分析河床演变.选取黄河下游6个河段作为研究区域,利用每个河段1972—2000年影响因素的实测资料计算了各个影响因素对河床演变影响的客观权重和河段年份信息熵.通过对比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能够反映组成河岸与河床物质的相对可动性的宽深比对河床演变的权重最大,并且河床边界条件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大于来水来沙条件;6个河段的年份信息熵的大小,依次是花—夹河段、夹—高河段、高—孙河段、孙—艾河段、艾—泺河段和泺—利河段,表明年份信息熵越大河型越不稳定,年份信息熵越小河型越稳定有序;同时验证了信息熵越大系统越混乱、信息熵越小系统越有序的结论.  相似文献   
876.
为了对黄河源区藏蒿草沼泽草甸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与保护,采用样方法,对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植物组成有11科32属49种。不同退化程度群落植物组成及其重要值都有很大变化,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平均高度由26.2 cm降低为7.3 cm,盖度由76%降低为31%;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地上生物量明显下降,排序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是一个旱化演替的过程,莎禾草类为主——莎禾草类+杂类草——杂类草为主;3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物种丰富度在中度退化阶段最高,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在重度退化阶段最高,均匀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群落的多样性。草甸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措施是围栏封育与划区轮牧。  相似文献   
877.
黄河河口生态系统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基于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地下水补充、盐水入侵防制以及蓄洪等因素,对其生态需水量进行了研究,并对防止海水入侵的淡水补给量、维持生物生长环境的淡水补给量、保持河口湿地合理水面面积及水深的淡水补给量、水循环消耗需水量和补给地下水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对上述5个方面需水量及其需...  相似文献   
878.
文章研究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夺泗水但未入淮的泛滥沉积物特征。对泗洪北部6个钻孔纵向与平面的粒度和元素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根据6个钻孔黄泛层的粒度可以较明显地划分出标准偏差差别较大的2个区,即钻孔SH1、SH5、SH6黄泛层对应洪泛水道沉积微相,钻孔SH2、SH3、SH4黄泛层对应漫滩沉积微相。依靠相邻钻孔SHJ23的年龄数据和黄河夺泗入淮文献记载,大体推定泗洪北部黄泛层除主体形成于公元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后的700多年间,部分可能形成于公元前322年—公元1020年黄河短暂南流经泗入淮时期;钻孔SH6可能靠近或正处于公元前322年泗水东移至金镇时的主河道。黄泛层大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与Al的质量分数比值相对于黄土和现代黄河的差异较小,显示黄泛沉积物总体继承了黄土高原物质的元素特征;其中w(Ba)与淮河、废黄河相比较低,与现代黄河泥质、砂质沉积物相比有高有低,显示研究区黄泛沉积物受到淮河水系沉积物的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879.
为了解决黄河冲积粉土工程性质较差这一问题,首先用建筑垃圾对黄河冲积粉土进行改良,然后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掺量的建筑垃圾对黄河冲积粉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比20%以上的建筑垃圾能够显著提高黄河冲积粉土的最佳含水率;经建筑垃圾改良的黄河冲积粉土的压缩系数α1-2随着建筑垃圾掺量的增加而减小,渗透系数则随着建筑垃圾掺量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使用经建筑垃圾改良的黄河冲积粉土作为路基填料,可减小路基变形,提高路基的水稳定性;掺入粒径在1~2 mm之间的建筑垃圾虽然会降低黄河冲积粉土的强度,但能显著提高黄河冲积粉土的内摩擦角.本研究可为黄河冲积粉土改良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0.
水库防洪调度具有不确定性和实时性,何时何量下泄洪水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而且对生态保护也是巨大挑战.为此提出水库防洪调度风险预警指标,在不同洪水级别下,确定合理的生态流量及生态保护策略;在分析水库防洪操作规线的基础上,将洪水实时入流情况与水库目前水位相结合,同时考虑未来洪水情势,对洪水进行监测.通过对现状洪水指标和未来6小时内洪水情势进行分析,在汛期不同阶段,确定防洪与生态调度之间的重要性顺序.以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联合防洪调度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洪预警的研究及应用,确定水库防洪调度风险程度指导多目标水库防洪、生态调度,为保障黄河安澜提供决策支持,对于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