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1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88篇
化学   58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87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34篇
物理学   246篇
综合类   174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石油钻井环空螺旋流注水泥的速度衰减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贝塞尔函数解形式模拟了经过套管旋流器的泥浆和水泥浆的螺旋衰减速度场,并进行了以泥浆为介质的全尺寸环空螺旋衰减速度场超声波测试,分析了套管旋流器之后的速度场衰减机理,数值模拟与实际测试曲线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2.
根据两种渐近量的定义,研究了七种能谱涨落模型之紧邻间距分布函数的渐近性质及其物理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紧邻间距分布函数作出了系统分类和适用性说明。研究结果表明Brody分布函数具有最为广泛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33.
本文阐述在精密测微时,对采样数据进行误差修正,可减小或消除随机误差影响,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34.
弯曲井眼中柔性钻柱的屈曲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能量法,研究了弯曲井眼中柔性钻柱的屈曲问题。在力学模型中,考虑了钻柱自重和井眼曲率的影响,给出了弯曲井眼中钻柱侧向屈曲临界荷载的一般形式。钻柱临界压力不仅与钻柱的长度、截面尺寸等有关,还与井眼的曲率有关,且随着曲率的增大,其临界压力随之增大。当弯曲井眼的曲率增大到一定的数值时,钻柱由稳定问题转变为强度问题,其临界压力应由钻柱的强度条件确定。  相似文献   
35.
王旭冬 《太原科技》2006,(12):77-79
介绍了带式输送机托辊形式的选择,论述了托辊间距的现状以及托辊间距的合理确定。  相似文献   
36.
双射流是由由心直射流和同轴的环形旋转射流形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射流,用双射流能够克服门限压力与高破岩比能的制约而高效破岩.采用破岩实验研究了喷嘴锥角、叶片出口角、内喷嘴直径、喷距和压力5个主要参数对双射流破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嘴入口锥角为60°、叶片出口角为18°的喷嘴产生的射流具有较强的破岩能力;当双射流喷嘴当量直径一定时,大的内喷嘴直径获得的破岩深度较大但会减小破岩体积;实验条件下,双射流破岩的最优喷距为10~20 mm,破岩门限压力为20~25 MPa,破岩体积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7.
致密砂岩气藏裂缝发育和有效应力高的特征使其易发生应力敏感性损害,钻井完井液侵入或凝析水在近井地带聚集也将影响砂岩应力敏感性,这些因素都会对致密砂岩气藏的经济开发产生影响.考虑裂缝和含水饱和度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典型致密砂岩岩样,分别用干岩样、人工造缝岩样和含水饱和度低于束缚水饱和度的岩样进行了致密砂岩基块与裂缝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并从岩石学特征入手,利用毛细管渗流模型和化学压实等理论分析了裂缝和含水饱和度对岩石变形的影响,探讨了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损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损害严重,应力敏感性系数与基块渗透率线性负相关,而与裂缝岩样渗透率的对数线性正相关;水的存在加剧了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程度,且含水饱和度越高应力敏感性越强.  相似文献   
38.
运用翅片开缝等设计思想,对电子器件空气冷却平片散热器中的翅片进行改进,并对连续平片、分段平片、分段开缝翅片等散热器进行了层流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相同风扇泵功条件下,分段平片性能优于连续平片,开缝翅片优于分段平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冷却要求更高的新型换热器,相比原换热器,新型换热器翅片间距和翅片厚度更小,翅片开缝且分段.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新型换热器在风扇功率足够的情况下,可以用于下一代热负荷更高的CPU,并讨论了常规的空气强制对流冷却的极限问题.  相似文献   
39.
针对石油钻井野外作业的特殊性和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需要 ,提出了一种数据无线传输方法 .以钻井队现有短波电台通讯系统为基础 ,经过技术改造 ,构筑无线数据传输通道 .经处理过的技术数据、报表和文档等混合数据 ,经过井队和基站的无线传输 ,进入钻井公司企业网 .对无线传输方案、传输通道、网络结构、调制信号的处理及软件编程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了钻井技术水平和现场管理水平 ,提高了钻井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0.
The most prominent cooling event of the Earth surface during Cenozoic in the long-term transition from a non-glaciated planet, or “green-house world”, to a polar, glaciated planet, or “ice-house world”, is the Earliest Oligocene Glacial Maximum (EOGM) above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at about 33.7 Ma. Planktonic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l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 carbonate content, and coarse fraction, along with high-resolution color reflectance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records during 35-30 Ma, from deep-water Sites 1262 and 1265,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Leg 208 in South Atlantic, reveal the global cooling event occurring in both surface and deep ocea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liest Oligocene δ^18O values during 33.5-33.1 Ma represent the magnitude of continental ice sheets on east Antarctica and indicate the large decrease in both surface and deep water temperatures of worldwideoceans. The δ^13C records show the large excurs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EOGM event and indicate some types of shift in global carbon reservoir, probably demonstrating the sudden increase in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timing of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lithologic composition, carbonate content, color reflectance, and coarse fraction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changes close to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reflecting the abrupt deepening in the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 (CCD). Changes in carbonate content were revealed from the color reflectance identify periodicities associated with eccentricity of the Earth‘s orbit (100 and 400 ka), further indicating orbitally forced global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Early Oligoc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