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70篇
  免费   1812篇
  国内免费   2589篇
化学   2422篇
晶体学   38篇
力学   1139篇
综合类   207篇
数学   1529篇
物理学   4149篇
综合类   15387篇
  2024年   141篇
  2023年   431篇
  2022年   444篇
  2021年   469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380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1088篇
  2013年   915篇
  2012年   1058篇
  2011年   1242篇
  2010年   1173篇
  2009年   1318篇
  2008年   1838篇
  2007年   1193篇
  2006年   1092篇
  2005年   1055篇
  2004年   998篇
  2003年   1081篇
  2002年   1037篇
  2001年   881篇
  2000年   701篇
  1999年   573篇
  1998年   510篇
  1997年   468篇
  1996年   407篇
  1995年   421篇
  1994年   376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278篇
  1991年   237篇
  1990年   278篇
  1989年   263篇
  1988年   149篇
  1987年   125篇
  1986年   103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21.
将分析化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对其知识内容进行模块化构建。因为定量分析化学的核心任务是"量"的分析,围绕这个核心将其分为条件控制与定量计算两大板块。条件控制是定量分析的前提保证,可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技术两部分。定量计算获得结果则是分析化学的最终目的,其划分为结果计算和结果评价两部分。经过模块化功能划分,分析化学知识结构构架清晰,具有纵向层次性、横向类比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922.
合成了 [Co(bamp)(cmen)Cl]2+ (bamp=2,6-二甲胺基吡啶; cmen=1,2-二胺基丙烷 )体系的两个经式异构体。利用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 (2D NMR)技术,结合三元胺中吡啶环的磁屏蔽效应,对两个异构体在溶液中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对应于 Dowex 50Wx 2柱色层分离的第一色带的阳离子为 m2(cmen的 2位胺基与 Cl处于邻位 );第二色带的阳离子为 m1。由第一色带配合物制备的单晶晶体结构解析也表明其为 m2[ZnCl4]。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在赝势基组 RHF/LANL2DZ的水平上研究了该体系两个经式几何异构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后者较前者稳定,但差别不大,与在合成条件下异构体平衡分布一致。由计算得到的几何优化键参数与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923.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校正因子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FID检测器工作原理,提出一种相对质量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由该公式出发可以推导出相对摩尔响应值(RMR)与化合物碳数的线性关系式和有效碳数的近似计算方法,并赋予原计算方法中的参数以明确的含意,解决了参数之间的矛盾。新方法的计算值同文献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924.
周文富 《有机化学》2002,22(9):658-662
以简易的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二十多种卤代苯和苯酚衍生物的FMO位电荷密度 能,并进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ive structrue biodegradability)研究 ,获得满意的结果。最后从生物酶促反应本质、污染物-生物酶的轨道控制反应角 度对QSAR提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25.
在甲醇中三苯基氢氧化锡与9-蒽甲酸反应,合成了有机锡配合物[Ph3Sn(O2CC14H9)(MeOH)]2·MeOH,经IR、1H和13C-NMR、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心锡原子为五配位畸变三角双锥构型。晶体中,配合物分子的羰基氧与近邻的甲醇氧、两相邻的甲醇氧间分别形成O-H…O氢键,组成一维S形链;经链内蒽环H与另一蒽环的C-H…π作用,进一步连接成梯状结构。两相邻梯状链间,通过配位甲醇的甲基H与另链苯环发生C-H…π作用扩展成二维网状。室温下,配合物在460nm处有较强的荧光发射(λex=360nm)。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在240℃以下能稳定存在。利用量子化学G03W软件,在LANL2DZ基组对配合物的稳定性、前沿分子轨道组成及能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26.
合成了一种酰腙类含硫Schiff碱4-(二乙胺基)水杨醛缩2-噻吩甲酰腙一水合物(H2L·H2O,1),采用扩散法制备了它的铜配合物[Cu(phen)L](2,phen=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它们进行了表征。1的晶体属正交晶系,P21212空间群;2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在2中H2L以烯醇式脱除羟基质子与铜配位,中心离子的配位环境为畸变的四方锥构型。应用Gaussian 09程序,采用密度泛函方法(DFT),分别在B3LYP/6-31G(d)和UB3LYP/6-31G(d)水平对12进行了量化计算,对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的能量和组成以及电子光谱进行了分析讨论。测试、分析了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27.
3,5-二氟苄基氯和邻氯基苄基氯在适当的溶剂中与锡粉反应,合成了三(3,5-二氟苄基)氯化锡(1)和四(邻氯苄基)锡(2),经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新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体学参数:a=1.858 33(11)nm,b=1.140 98(7)nm,c=2.690 06(16)nm,β=109.288(10)°,V=5.383 6(6)nm3,Z=8,Dc=1.532 g·cm-3,μ(Mo )=13.61 cm-1,F(000)=2 480,R1=0.085 1,wR2=0.168 1。化合物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m,晶体学参数:a=0.585 54(5)nm,b=1.969 74(18)nm,c=0.857 86(8)nm,β=95.204 0(10)°,V=0.985 34(15)nm3,Z=2,Dc=1.805 g·cm-3,μ(Mo )=14.91 cm-1,F(000)=524,R1=0.054 0,wR2=0.163 9;中心锡原子为畸变四面体构型。对其结构进行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探讨了化合物的稳定性、分子轨道能量以及部分前沿分子轨道的组成特征。测定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28.
以脱硫选择性不同的2组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为研究对象, 采用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了2组催化剂的活性相特征, 并通过分子模拟计算方法比较了助剂Co加入前后噻吩和1-己烯在催化剂表面的电荷分布、吸附能及其加氢反应的活化能等, 探讨了助剂Co的加入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脱硫选择性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加氢脱硫催化剂CoMoS活性相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加氢降烯烃(HDS/HYD)选择性. 与1-己烯加氢位相比, Co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噻吩分子加氢位的缺电子性, 噻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度增强, 显著降低噻吩加氢反应的能垒, 从而使噻吩加氢反应更易进行. 这也表明CoMoS为高HDS活性、高HDS/HYD选择性的活性相.  相似文献   
929.
通过红外(IR)光谱在线监测醋酐法合成奥克托今(HMX)的反应过程, 采用渐进因子分析(EFA)结合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以及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反应过程的光谱数据矩阵进行解析, 获得了各组分浓度变化曲线和对应的IR光谱; 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 在6-31G*基组水平上得到该化合物的全优化结构, 在振动分析的基础上求得体系的振动频率和IR光谱. 通过对比发现, MCR-ALS和HELP法可得出相互验证的一致结论; 将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的中间体的IR光谱特征吸收峰与2种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吻合, 从而推导出合理的反应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在线红外光谱是研究反应机理的有效手段, 对反应路线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0.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H2在WO3表面的解离吸附反应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清洁表面模型的计算,证明了c(2×2)重构表面是最稳定的WO3(001)表面构型;进而研究了4种可能的H2解离吸附模型,结果表明最可能的吸附反应为两个氢原子吸附在表面O1c原子上,氢原子被氧化在表面形成水,同时伴随着产生一个表面氧空位.态密度结果表明氢的吸附导致体系能带下移,导带部分填充电子,从而阐明了实验中WO3吸附H2后电导率上升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