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7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化学   20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85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78篇
物理学   447篇
综合类   18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基于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从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在南大洋航行期间利用船舶雷达对航线两侧冰山的观测,给出了从雷达图像中获取冰山尺寸及其运动速度、方向的方法,获得了航线周围冰山的运动速度和尺寸分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R oss海和W edde ll海冰山长度主要集中在880 m和1 180 m左右,冰山运动主要呈东北或西北向,运动速度与北极冰山的速度接近;P rydz湾的最大冰山尺寸则在65.4°S~68.2°S内随着接近Am ery冰架先增大后减小,符合一般物体崩塌的力学规律.另外,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冰山运动速度和同步测量的风速、流速间的关系,发现在当地典型情况下,风速对冰山运动的贡献是流速贡献的一半.  相似文献   
92.
郑晓静  王国华 《力学进展》2020,50(1):202001
高雷诺数壁湍流(high Reynolds number wall-bounded turbulence,HRNWT)是目前湍流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对其现象、规律及机制的认知不足,理论体系远未建立而且研究手段受到各种限制.本文基于对HRNWT主要研究手段的介绍,针对HRNWT中的湍流统计量、超大尺度结构(very large scale motions,VLSMs)的尺度和形态以及起源和影响及其与颗粒的相互作用,总结了HRNWT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特别梳理了近年来本文作者团队在HRNWT特别是高雷诺数颗粒两相壁湍流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HRNWT的进一步研究给出了建议及展望.   相似文献   
93.
A buffer insertion and simultaneous sizing tim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 path-based tim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buffer insertion and simultaneous sizing is proposed. Firstly, candidate buffer insertion location and buffer size for each branch in a given routing path were obtained via localized timing optimization. Then, through evaluating each potential insertion against design objectives, potential optimal buffer insertion locations and sizes for the whole routing tree were determined. At last, by removing redundant buffer insertion operations which do not maximize S ( so ), given timing requirements are finally fulfilled through minimum number of buffers.  相似文献   
94.
衡定有 《甘肃科技》2006,22(9):133-134,190
用导线网作为隧洞地面平面控制网,可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横向贯通误差。本文首先对三种方法做了详细说明,然后结合实例通过比较结果,再综合分析,归纳出结论,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5.
赵俊成  刘建平  袁良 《应用光学》2020,41(5):997-1004
利用阵列式网络具有探测覆盖面积大、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强等技术优点,在组网内各侦察设备获得目标连续随时间变化的方位角、俯仰角等信息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阵列光电系统观测数据的坐标转换和数据融合方法。系统侦察站采用m×n阵列布站组网,目标进入侦察覆盖区域后各侦察站全方位观察,获得目标的角位置信息与时间数据,实时发送至中心站进行坐标转换与数据融合处理,实现对空间目标的快速探测及坐标定位。同时设计了相关算法软件并进行了外场实验,在1×3侦察阵列下完成了对空域目标的侦察观测,根据中心站数据处理结果实时建立了被测目标的三维航迹。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坐标转换与数据融合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阵列光电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6.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tracted at the request of the authors.  相似文献   
97.
利用观测资料反演非线性动力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实际观测资料反演非线性动力模型的方法,并用Lorenz系统进行了检验.计算结果表明Lorenz系统可以用观测资料很精确地反演出来.用这种方法建立非线性动力模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
为研究花岗岩侧向变形及脆性破坏机制,对花岗岩试件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利用动态应变采集系统、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和显微观测手段,记录并分析花岗岩试件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宏观侧向应变、局部侧向应变以及破裂面形貌,并与水泥砂浆试件的破坏过程对比,讨论了花岗岩脆性破坏机制。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1)花岗岩试件在加载初期发生侧向收缩变形,产生并发展于压密阶段,消失于线弹性阶段初期,这主要由于试件内部裂纹闭合造成的;此后,宏观侧向应变持续增长,当侧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接近0.5时试件破坏;(2)在峰值载荷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局部侧向应变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临近试件破坏时局部侧向应变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二者差值迅速增大,试件不均匀程度增大,最终导致试件破坏;(3)在峰值载荷前有无塑性屈服阶段是峰值载荷后脆性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宏观裂纹的贯通程度是峰值载荷后应力降大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9.
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CFD数值模拟结果的可信度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地验证与确认来提高.本文给出了从制造解精度测试、简单到复杂外形湍流模拟网格收敛性研究等三个方面开展CFD软件验证与确认的方法,并对自主研发的CFD软件平台HyperFLOW在非结构网格上模拟亚跨声速湍流问题的能力进行了验证与确认.首先通过基于Euler方程和标量扩散方程的制造解精度测试,分别验证了HyperFLOW在非结构网格上对Euler方程和黏性项的求解精度,结果表明其能够在任意非结构网格上达到设计的二阶精度. 其次,通过NASATurbulence Modeling Resource中的湍流平板、二维翼型近尾迹流动、二维Bump等几个典型的亚声速湍流算例的网格收敛性研究,量化考察了数值结果的观测精度阶和网格收敛性指数,并与国外知名CFD解算器CFL3D,FUN3D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HyperFLOW对简单湍流问题的模拟能力,且具有良好的网格收敛性和计算精度(阶). 最后,通过NASA CommonResearchModel标模定升力系数的网格收敛性研究和升阻极曲线预测,验证了软件在复杂外形亚跨声速湍流流动数值模拟中也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0.
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看,当材料发生屈服后处于上屈服面,对处于上屈服面的材料进行再加载,将沿着上屈服面,依然发生塑性流动,不可能存在弹性响应。Asay则认为冲击压缩后的材料并非处于上屈服面,由此对处于冲击压缩态的材料进行卸载或再加载,可以观测到弹-塑性转变。国内部分人认为,实验观测到的弹性响应可能是LiF窗口(其冲击阻抗低于Al或其他高阻抗样品的冲击阻抗)反射的稀疏波所致。为了澄清对上述问题的观点,通过低阻抗样品的冲击实验,在消除冲击波在样品/窗口界面反射的稀疏波干扰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