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6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7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67篇
综合类   38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01.
载人飞船是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一种大型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它必须用火箭发射,在轨运行后经过制动,沿弹道式或半弹道式弹道穿过大气层,用降落伞和着陆缓冲系统实现软着陆。它运行时间有限,是仅能一次使用的返回型航天器。  相似文献   
102.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举国欢庆,科技界更是兴高采烈。正是一大批科技创新的成果,造就了中国航天的伟业。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度铝焊丝,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燃料箱体的焊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肼分解催化剂,是飞船升空、变轨、返回等过程进行姿态控制的核心,几乎每一次我国航天工程中令人瞩目的飞跃,都有该所研制的肼分解催化剂为其掌舵,成功率达到100%……但从总体上说,近年来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依…  相似文献   
103.
104.
宗跃 《合肥科技》2005,(11):5-5
10月19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给合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公司发来贺电,称赞该公司为“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次“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工程中,地面测控系统、卫星通讯设备选用的JF390-1银碳石墨电刷,产品质量万无一失,保障了地面测控、卫星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05.
我们的希望     
放眼全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载人航天、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超级杂交稻、转基因抗虫棉……水立方、鸟巢、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06.
在分析航空航天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山西发展航空航天业的优势与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山西建设成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把太原建设成航空航天城的建议,并探讨了山西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7.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相似文献   
108.
<正>2014年5月20日下午,由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主办,信息学院承办的导师讲坛第九讲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信息学院张志勇教授应邀作纳米技术将重塑世界的报告。各院系师生代表共200余人聆听了报告。张志勇教授以与纳米技术相关的3个颇具吸引力的小问题入手展开报告。他从纳米科技的基本概  相似文献   
109.
《今日科技》2014,(9):35-38
<正>九月:天宫二号、水下考古船首航、阿里巴巴美国上市、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国产C919大飞机开始总装……观察一:我国将于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一、主要媒体报道统计表二、主要内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3年以来,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按预定计划稳步推进。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等主要飞行产品目前已进入研制生产的关键阶  相似文献   
110.
闫凯 《科学世界》2014,(10):14-17
<正>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成绩骄人。然而,长期以来重技术、轻科学的态度,造成了我国既是航天大国,又是空间科学小国的尴尬现状。空间科学是航天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基石,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应该如何改变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现状呢?就此,本刊采访了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吴季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