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物理学   3篇
综合类   4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21.
介绍了德国北威州1960年以来环境空气污染状况,分析了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2.
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内部经济模式的分歧日益加深,其中以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最为明显。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并在不同时期各领风骚。二者之争,是效率与公平之争,也是人们通常说的“冷酷的资本主义”与“温情的资本主义”之争。在竞争和改革中,目前两种模式日益趋同。  相似文献   
23.
剖析了莱茵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方法,以莱茵河多国治理为案例,总结出国际跨界水环境管理的经验,为我国在治理国际跨界水环境管理工作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解偶联剂CCCP对莱茵衣藻光照产氢过程的调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莱茵衣藻在含硫和缺硫连续光照条件下, 不同浓度的CCCP对PSⅡ光化学效率、 光照产氢、 光合放氧以及光能的吸收和转换效率等的影响和调控规律.  相似文献   
25.
缺磷胁迫对沙角衣藻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沙角衣藻(Chlamydomonas sajisao Lewin)为材料,通过活性PAGE电泳的方法,研究了在缺磷营养胁迫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和正常的生长条件相比,缺磷胁迫导致沙角衣藻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有显著的变化,在缺磷胁迫下,不仅使碱性磷酸酶的合成量增加,而且其活性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6.
莱茵河环境保护的跨国协调和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10月 ,笔者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代表团赴德国、荷兰 ,考察莱茵河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10天的考察 ,了解到莱茵河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治理的代价是很大的。作为跨国河流 ,如果没有流域内相关国家的步调一致和相互配合 ,要治理莱茵河污染、恢复莱茵河生态系统 ,让大马哈鱼回到莱茵河是完全不可能的。联想到长江 ,这一流经18个省的世界第三大河流 ,污染还在加剧 ;沿江的省市都把污水排到长江里、把垃圾堆放在长江边 ;经常会听到下游省抱怨上游省 ,殊不知上游省的人也在抱怨更上游的人 ;源头的人无人可抱怨…  相似文献   
27.
用电击法将带有CAO基因片段的P sp109-E 8质粒转入到莱茵衣藻cbn1-48m t 基因突变株中后,转化子中出现了叶绿素b的恢复性表达,初步验证了丧失合成叶绿素b能力的cbn1和cao突变基因具有等位性的属性;将1641-1b(cbn1-43 m t )和CC-1354(cbn1-48 m t )突变株分别与CBS5(cao5 m t-)突变株的分离子CBS5-c1和CBS5-c5进行杂交,并通过随机分析方法分离获得1842个减数分裂后代分离子,经检测其中均没有发现有野生性表型的分离子,初步证明cbn1和cao 4突变基因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连锁性;从上述杂交系分离获得的50多个四分子中也没有检测发现显示野生性表型的分离子,进一步证明了cbn1和cao突变基因具有等位性的属性;根据CAO基因的DNA序列,从5′-端和3′-端设计两个探针,分别与莱茵衣藻核基因组Ⅰ号染色体上GBP 1和RB 47分子标记之间的21个BAC克隆进行的点杂交实验结果显示,该两个探针序列与21号BAC克隆(莱茵衣藻BAC文库序列号33e2)片段均有同源区的特性,此项DNA杂交实验初步证明,CAO基因的位点是在cbn1突变基因左右两侧的GBP 1和RB 47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33e2 BAC克隆片段区.  相似文献   
28.
29.
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采集沙样,先进行混合培养,混培藻液采用96孔板有限稀释法和平板法,分离到4株微藻(GTD2A,GTD4C,TLD7A-2,3a-5),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及18SrDNA片段克隆分别对筛选的4株微藻进行鉴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特征将4株藻初步鉴定为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的18SrDNA片段进行复核的结果表明GTD2A2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Chlamydomonas debaryana(FR865608.1)同源性达到了99.92%,说明已经鉴定至种。GTD3a-5、GTD4C、TLD7a-2与GenBank数据库中Chlamydomonas baca(FR865613.1)、C.reinhardtii和Chlamydomonas sp.(FR865563.1)3个藻种的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8.10%、98.69%和97.65%。研究确定了4株沙漠衣藻的分类地位及其同其它衣藻种的亲源关系,为以后的研究沙漠藻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本文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莱茵衣藻,结果表明:当钴离子浓度大于0.05 mmol/L时,莱茵衣藻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然后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莱茵衣藻的类囊体膜,分析了Co2+处理前后类囊体膜的室温荧光发射光谱、DCIP光还原活性以及多肽组分的变化.结果显示:Co2+处理(0.5~4 mmol/L)改变了Chla,Chlb以及蛋白质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影响了类囊体膜PSⅡ的供体侧和反应中心,导致类囊体膜上PSⅡ的电子传递被阻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