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69篇
化学   871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5篇
物理学   44篇
综合类   3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8 毫秒
951.
脱氢醋酸(1)与氨反应生成2,6-二甲基-4-羟基吡啶(2)[1]。IguChi等[2]曾用纸层析法定性地研究了这反应的过程。为进一步了解(1)与氨反应的历程及影响反应的因素,我们用HPLC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得到的中间体和产物,研究了相互转变关系,并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初步提出了该反应的可能历程。  相似文献   
952.
953.
从黄花木中分离得到5种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方法鉴定它们为:野决明碱、安那吉碱、金雀花碱、β-谷甾醇及1新化合物5-α-羟基-7,17-脱氢异羽扇豆碱。研究结果表明,黄花木属、野决明属和沙冬青属植物在植物化学分类学上具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54.
955.
从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除了分得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外,还分得多种倍半萜化合物如青蒿甲素、青蒿丙素、青蒿酸、青蒿醇、青蒿酸甲酯、青蒿内酯V、青蒿内酯VI.我们从青蒿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溶解部位,经硅胶柱层析,首次从天然界中分得一个微量倍半萜内酯——青蒿内酯(artemisilactone).该化合物曾在青蒿酸结构测定时,由青蒿酸经过氧化氢氧化制得,但结构及立体结构未阐明,本文报道其立体结构的测定.  相似文献   
956.
采用5%Pd/C作为转移氢催化剂,原料二氢枯茗酸为氢给予剂,以工业双戊烯作为氢接受剂和溶剂。合成了对异丙基苯甲酸.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对异丙基苯甲酸的最佳反应条件:5%Pd/C用量为原料的5.3%(质量比)、反应时间20min、在回流温度下,对异丙基苯甲酸的收率可达90%.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活性是原来的89%.  相似文献   
957.
以取代苯肼、自制的对氯苯甲酰氯为原料,用冰浴法合成了2种对氯苯甲酰芳肼化合物;并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吡啶氧化体系脱氢得2种对氯苯甲酰芳基偶氮化合物,产品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确证,产率在80%—89%之间;所合成的化合物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958.
959.
郭俊宝  钟顺和 《催化学报》2004,25(10):793-796
 以硅藻土-莫来石陶瓷膜管为支撑体,以SiO2膜为过渡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聚酰亚胺-ZrO2杂化膜(PI-ZrO2/SiO2/K-M),并采用TG-DTA,IR,BET,SEM,渗透测定和微反技术对杂化膜进行了表征和测试. 结果表明,杂化膜的成膜状况良好,厚度约为1.2 μm,平均孔径约为3 nm; 杂化膜的N2渗透通量大于1.5 μmol/(m2·Pa·s),对丙烯/丙烷的分离因子可达1.5. 以Pd-Cu/MoSiO为催化剂,以PI-ZrO2/SiO2/K-M膜管为反应器,在400 ℃下CO2氧化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的转化率可达11.5%,丙烯选择性为95.7%,明显高于同温度下的常规催化反应.  相似文献   
960.
 科技发明权之争是科学史上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科技舞台上屡见不鲜的事情。因此,亟待从理论上为科技发明权的评判提供一个公正合理而切实可行的评判标准。本文尝试提出符合系统论整体性原则的科技评判标准,能在现实的科技发明权评判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尤其能为解决纷繁复杂的科技发明权争端提供有益的启示。根据科技发明权总体性的评判标准,屠呦呦无可争议地享有青蒿素的发明(发现)权。因此,本文希望为当前青蒿素发明(发现)权之争画上一个句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