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9篇
化学   300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4篇
综合类   15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核磁共振法研究CH2=CHSi(OET)3的水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水泥的生产近年来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水泥生产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水泥中加入有机单体可以改善混凝土的质量,如加重量比为3%的有机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CH_2=CHSi(OEt)_3(简称VTES)于水泥中,即可在较大程度上增加水泥石的强度。  相似文献   
22.
将电化学聚合方法得到的聚合漆酚 (EPU)与氯化铜异丙醇溶液作用生成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EPU Cu2 + ) .采用顺磁共振波谱 (ESR)、红外光谱 (FT IR)、XPS光电子能谱、原子发射光谱 (AES)、元素分析及AES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该配合物的结构即每个铜离子与EPU分子中二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 .配合物中铜含量达 8 6 3% .实验表明 ,电化学聚合漆酚铜 (EPU Cu2 + )配合物膜在室温下的Na2 SO3水体系 (pH =7)中能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按自由基加聚反应历程进行聚合 .讨论了温度、Na2 SO3浓度、VAc浓度和EPU Cu2 + 膜用量对聚合速率、诱导时间的影响 ,求得聚合速率的表达式Rp=0 0 7e- 2 82 5 RT[VAc]1 54[Na2 SO3]0 5,实验结果表明 ,EPU Cu2 + 配合物膜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聚合的诱导期为 12 2s ,反应 2 4h后PVAc得率为79% , Mw =1 2 6× 10 6 , Mn=2 6 3× 10 5,多分散性系数为 4 79.  相似文献   
23.
24.
Cation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3,3-bis(chloromethyl)oxacyclobutane catalyzed by BF_3·OEt_2 was carried out in ionic liquids [bmim]BF_4 and [bmim]PF_6.The influences of BCMO concentration and molar ratio of BCMO/BF_3·OEt_2 on the molecular weights and yield of PBCMO were investigated.The polymerization in ionic liquids proceed to high conversions,although molecular weights are limited,similar to polymerization in organic solvent such as CH_2Cl_2.Follow a viewpoint of green chemistry, we feel ionic liquid [bmim]BF_4 is superior to [bmim]PF_6.Extracting [bmim]PF_6 from the product using organic solvent as extractant limits its advantage as a green reaction media.  相似文献   
25.
紫外光引发LDPE膜接枝含氟丙烯酸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紫外光引发表面接枝聚合反应的方法 ,把含氟丙烯酸酯单体R 5 6 1 0引到LDPE薄膜上 .对经丁酮抽提后的接枝膜进行FTIR、ESCA、SEM和DSC等表征 ,证实含氟聚合物以化学键的方式接枝在LDPE基体膜上 .在一定范围内 ,增加紫外光强、引发剂和单体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等均有利于提高接枝率 .经计算R 5 6 1 0的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反应总活化能为 5 4 2kJ mol.接枝膜的接触角随着接枝率的提高逐步增大 ,直至趋于恒定 .作者提出接枝膜存在一个在接触角测定时影响基体膜与探测水滴相互作用过程的边界层 .当接枝率较低、接枝层厚度小于边界层临界厚度时 ,基体LDPE影响接触角的大小 ,但随着接枝率提高 ,接枝层逐渐变厚 ,氟聚合物层对接触角的贡献逐渐占优势 ,导致接触角随之增大 .当接枝率超过一定值以后 ,接枝层厚度超过边界层临界厚度 ,接枝层对接枝膜的接触角起全部贡献 ,接触角测定值随之稳定  相似文献   
26.
配体在卤化铜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中,配体对催化体系的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可以膏节过渡金属的氧化还原性能,并以自身的立体效应供给催化剂以适当的选择性,它们还可以改善催化剂在反应混合物中的溶解性能。研究配体结构和相应催化体系在ATRP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对寻找性能优良的ATRP催化剂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近几年对Cu^ /Cu^2 催化体系中含氮配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7.
聚苯胺合成的中试放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促进导电聚苯胺(PAn)的产业化,采用工业品的苯胺、盐酸、过硫酸铵为原料,以自来水为溶剂,用化学法进行了PAn合成反应的逐级放大(一次最大投料总容积359L,苯胺一次最大投料量22500g)的中间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其最佳条件下,小试合成PAn的电导率都在34.00S·cm-1左右,最高可达38.46S·cm-1。逐级放大合成PAn的电导率,在100L总容积(苯胺一次投料7500g)以内都超过30.30S·cm-1。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的研究表明,用工业品原料合成的PAn与用试剂级原料合成的PAn在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上基本相同。文章还分析了大投料量合成PAn电导率的影响因素,发现主要在于有效控制温度等反应基本条件和各组份的相对浓度,亦即在于完全重复小试合成的所有条件。  相似文献   
28.
应用模拟热谱曲线法,在30℃与40℃下水溶液,单一及混合胶束溶液中丙烯酰胺聚合反应的研究了用NaSO3-K2S2O8氧还原体系引发的丙烯酰胺聚合反应。讨论了表面活性剂量及单一及复配混合胶束对丙烯酰胺聚合反应速率常数和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设计合成了具有精确分子结构的聚合物对深入了解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了一种合成带有三乙基硅氧侧基的环状无规共聚酯的新方法。功能性单体γ-三乙基硅氧基-ε-己内酯(γ-Et3SiOεCL)和ε-己内酯(ε-CL)在环状引发剂2,2-二丁基-2-锡-1,3-二氧环庚烷(DSDOP)的作用下,进行活性开环聚合反应以制备活性环状无规共聚酯(LCP(εCLcoγEt3SiOεCL))前体,当单体完全转化后,以该活性环状前体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反应性单体α-(1-丙烯酰氧乙基)-ε-己内酯(αAEεCL)进行嵌段聚合反应,合成了在活性中心附近带有不饱和双键的功能性环状嵌段共聚酯,即活性环状聚(ε-己内酯-co-γ-三乙基硅氧基-ε-己内酯)-b-(α-(1-丙烯酰氧乙基)-ε-己内酯)。最后该活性环状嵌段共聚酯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应性单体结构单元中的双键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从而制得稳定的不含有机锡的新型环状无规共聚酯cP(εCLcoγEt3SiOεCL)(Mn,NMR=28500)。采用SEC、1H NMR以及DSC等技术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该方法的突出特点是能够高效地合成带有功能性侧基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环状无规共聚酯。  相似文献   
30.
为在线定量测定丙烯酸聚合反应进程,本文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以偏最小二乘法(PLS)、支持向量机回归(SVR)、人工神经网络(ANN)等方法对丙烯酸和聚丙烯酸建立定量分析模型。提出基于上述定量模型不同组合的集成模型方法,对五组不同加料量的聚丙烯酸聚合反应过程进行定量分析,验证红外光谱定量应用于聚合反应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红外定量分析方法在聚合反应进程分析中拥有良好的预测性能,不同定量方法中SVR-POLY对丙烯酸的平均预测误差最小(0.0022±0.0021),PLS、SVR-POLY、SVR-RBF、ANN组合的集成模型对聚丙烯酸的平均预测误差最小(0.0037±0.00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