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6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因素,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及杂种细胞、筛选和鉴定的动态。  相似文献   
12.
马瑞丽 《科技资讯》2007,(14):28-29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是动物细胞技术在生物制药工业方面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及其进展,包括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和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雌三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化雌三醇 (E3 )C3处的酚—OH ,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偶联 ,制备得E3 的完全抗原。利用完全抗原免疫动物 ,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 ,经过细胞融合、克隆筛选、扩大培养、动物体内诱生等过程 ,最后获得了E3 的单克隆抗体。对纯化的单克隆抗体的性质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抗体的效价为 6 0× 10 -10 mol L ,抗体属于IgG1型 ,分子量为 16 80 0 0u ,单克隆抗体与固定化抗原亲和常数为4 7× 10 7L mol。  相似文献   
14.
活化雌三醇(E3)C3处的酚-O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得E3的完全抗原.利用完全抗原免疫动物,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经过细胞融合、克隆筛选、扩大培养、动物体内诱生等过程,最后获得了E3的单克隆抗体.对纯化的单克隆抗体的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抗体的效价为6.0×10-10mol/L,抗体属于IgG1型,分子量为168000u ,单克隆抗体与固定化抗原亲和常数为4.7×107L/mol.  相似文献   
15.
兔红细胞用作细胞融合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经济、简便、有效的细胞融合方法,用兔红细胞作为材料,聚乙二醇(mw:4000)为诱导剂,诱导兔红细胞融合,融合率为37%-45%。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为进行细胞电融合对悬浮液中的细胞在非均匀交变电场作用下形成珍珠串排列的频率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针尖对针尖电极形成的非均匀电场,在100kHz 到30MHz 的范围内,观察细胞珍珠串的形成与外加电场频率的关系,并通过建立极化物理模型,在理论上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杜氏藻(Dunaliella peircei Nicolai)系真核单胞绿藻,无纤维素细胞壁,细胞膜外由糖蛋白类物质组成柔软的包被,E.coli(Cm~r)内含带Cm~r基因的质粒。以对氯霉素(Cm)抗性的变化作为杜氏藻和大肠杆菌融合的选择标记,因而首先测定了它们在各自琼脂培养基上对Cm(原始浓度125g/1)的抗性水平(Tab.1)。  相似文献   
18.
即将进入生物学世纪的前夕,罗斯林研究所以其精湛之技术,克隆产生了多利绵羊。它的产生从理论上进一步证明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仍具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像胚胎细胞一样,可以发育成与母体相同的动物体,为新的育种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实践上看,它将为良种繁育、药物制造、实验动物模型的建造、医用器官的生产以及濒危动物的拯救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应正确运用此项技术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9.
简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阐述了生物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方法和意义,重点介绍了生物工程应用于当代农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medium of Tetraselmis sp.-1 which is cell fused microalgae capable of growing under mixotrophie condition. Empirical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perating variables (glucose, urea, sodium dehydrogenate phosphate, sodium chloride) and responses (cell density).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glucose and urea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microalgae cell density, but other two factors (sodium dehydrogenate phosphate, sodium chloride) have no obvious effect. The path of steepest ascent is used to approach the optimal region of medium ecanposition. Optimal cell density(2. 638 g dry weight/L) was reached when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were glucose concentration(30.75 % ), urea concentration (0.440 g/L), sodium dehydrogenate phosphate (15mg/L) and sodium chloride (28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